上海国资 第28期

发布日期:2022-08-04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28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2年8月4日

    l金融工作

    国泰君安加大战略布局投入

    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

     

    国泰君安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近期,国泰君安成为首家获证监会同意在澳门设立子公司的证券公司,全对大湾区战略布局投入

    全方位加大战略布局投入目前,国泰君安已在大湾区完成了一批引领性和创新性项目:2020年发行比亚迪-迪链100亿储架ABS(资产支持证券),创下当时民企ABS发行最低利率;2021年作为独家财务顾问协助中广核风电引战投资305.3亿元,创下国内新能源电力领域最大规模股权融资项目等多项资本市场纪录;此外,还承销全国首单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收益专项公司债券、全国首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公司债、珠海华发集团在深交所首批发行碳中和绿色债等重大创新项目

    在股权投资方面,国泰君安证裕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入股深圳联交所;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面向大湾区各类投资者募资逾百亿元;全集团在大湾区投资10余个产业基金和股权类项目在理财服务方面,国泰君安携手大湾区重要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为区域市场提供全面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机构客户资产托管汇聚到公司的规模达5000亿元,较5年前增长4倍公司还持续提升跨境国际化服务能级,债券通业务年交易量连续三年突破3000亿元,其中大湾区客户占比超过90%;通过南北向收益互换业务满足大湾区客户境内外双向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累计交易规模超过700亿元跨境投行业务方面,2017年至2022年期间,国泰君安国际作为保荐人助力23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港上市,融资规模达49亿港元;2021年公司助力发行澳门国际银行熊猫债,开创了澳门地区主体在中国境内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的先河。

    多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国泰君安将发挥总部位于上海、深耕大湾区的双重优势,打造总部赋能中心,构建大湾区区域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创新示范高地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临港新片区、广东前海南沙横琴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发挥国内国际业务循环联动。强化总部区域赋能,加大组织机构设置和资源投入做强属地机构,加强对大湾区南沙、横琴、澳门等重点区域投入,优化调整区域业务布局,支持深圳分公司、广东分公司、国泰君安国际升区域综合服务竞争力新设前海创新型机构,以机构与跨境业务、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双轮驱动,探索特色化经营模式利用好香港子公司、澳门子公司,把握大湾区互联互通、对外开放重大机遇,优化升级投资银行、机构交易、研究、财富管理等业务的协同机制。

    (国泰君安)

     

    中国太保产险发布服务上海经济发展支持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中国太保产险按照“稳经济、保安全、防疫情、优服务”总要求,发布十五条专项行动举措。

    中国太保产险将围绕支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行业的发展以保就业、振需求、促发展为目标,加大保险产品供给力度,推出车辆置换服务合同保险、集成电路国产供应材料综合责任保险、临床试验责任险、稻米收入保单信用保证险等一系列新产品围绕城市建设和运行安全,强化基建项目现场风险管理服务力度和保险保障力度,为全市重大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提供坚实支撑;围绕疫情常态化管控下社区管理的新风险,提供包括保供物资质量保障、疫苗接种意外、检测亭综合保险、以家庭为单位的“隔离险”等一系列风险解决方案;围绕服务新市民的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保险需求,提升新市民抗风险能力;围绕因疫情影响的有关保险权益,升级服务举措、简化服务手续,提升服务体验。

    下一步,中国太保将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上海经济重振支持服务举措,全力支持推动上海经济复苏。

    中国太保

     

    l国企之窗

    上海建工市政总院打造国内首条数字化隧道

     

    近日,上海建工市政总院承接苏州市苏州湾1号隧道(东太湖隧道)设计工作,实现了隧道工法的全覆盖。作为穿越东太湖的首条隧道,该隧道将助力苏州全域一体化建设,为苏州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更好的基础。同时,市政总院将以“数字+生态”为顶层设计理念,把这条隧道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国内首条数字化隧道。

    国内首条数字化隧道由上海建工市政总院设计的东太湖隧道工程,西起旺山路五湖路交叉口,以隧道方式向南下穿湖滨路、滨湖大道和太湖苏州湾后,东接东太湖大道。路线总长为6.8公里,其中水下连续暗埋段长度为6.27公里。

    工程体量大、湖底隧道长、建设条件复杂方案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市政总院的项目团队坚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东太湖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的影响,积极响应环太湖科创圈的建设,以“数字+生态”为顶层设计理念,从全方位、全过程、全专业、全寿命的“四全”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设计。设计坚持生态优先、韧性智慧、建管养一体化原则,建立两层次生态组合式围堰+紧密环保监测的施工体系,采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集成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各全寿命周期的多源异构数据,打造国内第一条数字化隧道,安全便捷且绿色低碳。

    隧道建成后,将成为穿越东太湖的第一条隧道,旺山路、在建长江路南延工程共同构成市域南北向交通干路,将推进苏州全域一体化建设。隧道承担城际枢纽服务功能,衔接城际铁路吴江站和苏州南站枢纽,为苏州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隧道工法全覆盖立足长三角、发展大湾区,市政总院近年来把握契机,把一条条隧道和一项项工法带到了全国各地。其中包括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10-3、11-3地块地下连接通道工程(国内第一条矩形盾构)、嘉兴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世界断面最大矩形顶管)、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大陆在建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深圳侨城东路北延通道工程(工法博物馆、隧道总长为国内城市隧道第一)、妈湾跨海通道蛇口-赤湾连接线工程(穿海隧道)

    (上海建工)

     

    光明集团战高温守护市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光明食品集团旗下星辉蔬菜和农发集团多措并举落实酷暑天气粮食蔬菜保供工作,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研发中心保障上海市民“菜篮子”和“米袋子”

    科学生产发挥蔬菜种植设施设备优势利用线上智能平台,跟踪监测蔬菜生产与供应,确保田间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有效对接;发挥植物工厂设备优势和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运用排风降温系统,开启空调和营养液降温设备,加强温室四周通风,开启遮阳网、天窗及内循环,规避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强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储备,确保供应充足;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和茬口安排,稳定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夯实田间蔬菜管理,及时做好翻耕施肥、遮阴排水、覆膜疏沟等工作,促进作物生长。

    不惧“烤”验,为粮食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农发集团以“黑科技”助力战高温、保生产。开展“四飞”(飞播、飞巡、飞施、飞防)等智能无人机应用,运用智能灌溉系统科学有序进行水稻管理。以“天上飞”代替“肩上背”、以“指间点”代替“田间跑”,推进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农业建设。当前,水稻生产正值管理关键期,种植业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草情、病虫害等调查。育种试验人员深入田间,查看水稻新品种试验材料分蘖生长情况,考察记录不同品种的抗性、叶色、分蘖等品种特性。农机职工在维修车间做好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机车随时投入使用。

    光明食品集团

     

    上汽集团瞄准高性能芯片开发应用

    助力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

     

    近日,上汽集团和地平线深化合作,围绕国际领先的智驾以及舱驾融合国产计算平台项目,瞄准面向未来的大算力芯片及计算平台,合力推动车规级高性能AI芯片开发应用。

    双方强强联合,共促行业快速发展。此次合作,双方将围绕上汽“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合力打造搭载地平线全新征程5芯片的智驾计算平台以及搭载地平线下一代大算力芯片征程6的舱驾融合国产计算平台,两大计算平台的量产车型预计将于2023年、2025年依次实现落地征程5是地平线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推出的第三代车规级产品,兼具高性能和大算力的特点。

    加快芯片产业布局,全面实现自主创新。上汽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向高科技企业转型。今年3月,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正式成立,并于近期发布“七大技术底座”。在汽车芯片领域,上汽集团已投资地平线、晶晨半导体、芯钛科技、芯旺微电子等20余家芯片公司,加快汽车芯片产业链布局;同时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合作,共同搭建汽车电子芯片第三方联合评价平台,减少芯片企业重复认证投资并缩短认证周期,促进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

    (上汽集团)

     

    国内首座电阻式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

    亚洲最大干式气柜拆除工程迎来新进展

     

    近日,上海城投集团旗下国内首座电阻式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隧道股份承担的大渡河路干式气柜拆除等工程迎来新进展。

    上海城投集团:国内首座电阻式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成功点火近日,国内首座电阻式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在老港医废处置基地点火。该处理线主要处理医废焚烧产生的灰渣,为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焚烧线配套设施,处置规模50吨/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的示范工程,在立项之初即以支撑建设生态文明与无废城市框架下的焚烧残余物近零填埋为目标。项目历经三年筹备建设,针对高温熔融能耗高、烟气成分复杂、寿命短等技术瓶颈,创新采用三相电阻加热、电极精准调控等工艺技术,通过探索低温共融配伍方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焚烧残余物高温熔融处置方案在垃圾焚烧残余物处置技术突破又迈进一步

    隧道股份:亚洲最大干式气柜拆除工程进入冲刺阶段日前,由隧道股份上海能建承担的大渡河路干式气柜拆除工程迎来最后冲刺阶段,1号气柜主体结构顺利完成拆除任务,2号气柜也剩下不到一半,标志着历时7个多月的拆除工作即将步入收尾环节。作为亚洲曾经规模最大的干式气柜,这两座气柜单体高106米,直径近70米,最高日调峰能力共约54万立方米,可满足50-60万户居民的煤气日用量。随着上海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2015年上海实现了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如今,为支持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大渡河路干式气柜光荣“退役”,让“旧产能”注入“新动力”

    (上海城投集团、隧道股份)

     

    华建集团主编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

     

    近日,由华建集团主编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新一轮修订工作启动会召开。作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主编单位,自2000年起已先后组织完成了编制及两次修订工作,本次为第三轮修订。

    我国智能建筑经过多年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迭代,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目前,随着数字城市与数字建筑、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智能建筑的建设目标、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将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发展相融合,且发展出具有自主思考、自主决策与自我更新能力的建筑。

    此次针对《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修订,有利于促进各类先进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在建筑中的融合应用,使未来的建筑能达到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共生,实现人、机、物和事件之间融合感知。通过设计创新,探索由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向“公共数字底座”转变的技术演进策略,实现能源精细化精准化调度监控,提高建筑运行能效,助力我国建筑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华建集团)

     

    国内首个地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让焊接效率提升三成

     

    近期,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自主研发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减少高温天气下焊接工人工作业时的体力消耗。

    国内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凭借地下围护施工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具有实用性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机器人长2米、宽9米、高2.5米,设有6把焊枪独立工作,可以自动横向、竖向移动定位焊点。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6标工程进行了试验性应用让焊工数量减少了50%,效率提高了30%验证了机器人上岗的可行性

    技术创新机械式相对定位技术。使用机械式触碰开关的触发信号确定待焊焊点的平面坐标,以下压气缸的终位确定焊点的高度坐标。其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尤其适用于钢筋弯度大,焊点实际位置偏差较大的不利状态多机联动的自动化焊接技术这种设计方式降人工、提质量、升效率的效果明显。为了在钢筋笼宽度方向快速焊接焊点,研发人员沿宽度方向布置了6把焊枪,在宽度方向进行分区,在自动控制系统指引下,既同步又独立地在宽度方向进行焊接。

    下一步,研发团队对机器人进行深度研发和改进,例如扩展到桁架筋的焊接,提高钢筋加工、排布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对焊接质量图像自动检测系统进行研制。

    上海建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