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2年7月25日
l金融工作
上海银行与市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日前,上海银行与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简称“市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普惠金融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持续探索服务新模式。
创新融资服务再添四项。针对科创、外贸、医疗民生及产业链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上海银行创新融资服务产品,与市担保基金中心共同组建“创新实验室”,打造“担保基金+”等系列专项金融服务。根据此次产品备忘录,双方的创新融资服务将再添四项,共同推出“科创专新贷”,助力更多科创企业发挥补链强链重要作用;推出“外贸担保贷”,缓解进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出“担保票易贷”,创新“商票信用链+担保基金增信”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出“医疗机构结算贷”,构建基于“医疗机构+担保基金增信”的民生金融新模式等。这些专项金融服务,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金融稳外贸等积极作用。
普惠贷款年增长率超60%。近年来,通过体制驱动、政策支持、创新引领,上海银行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近两年来普惠贷款平均年增长率超过60%。自2016年市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上海银行就与其开展业务合作,在业内联合创新“批次业务模式”“线上备案模式”。截至目前,上海银行担保基金业务累计贷款规模超300亿元,居合作银行首位。
未来,上海银行将进一步加强银政资源互补,努力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银政共担、互惠共赢的创新发展路径,为健全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银行)
浦发银行并购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
连续3年位居股份制银行前三
截至2022年6月末,浦发银行境内外并购贷款余额1518.6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37.28%,较年初增幅17.1%,连续3年位居股份制银行前三,在并购市场上树立了浦发并购金融的特色优质服务品牌。
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浦发银行通过并购贷款+的并购组合融资、并购重组顾问等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包括上海电力、TCL中环、海创绿能、立讯精密、上海地产、万科、青岛海湾化学集团和山东高速金融集团等公司客户,满足在清洁能源、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整合、新基建、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传统产业结构调整、龙头房地产企业纾困、国企混改员工持股计划、跨境并购等领域的并购金融需求。
浦发银行将充分发挥专业化、差异化服务优势,持续强化集团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积极推动并购金融创新,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穿透服务指导,构建综合化、多元化的并购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加强并购金融生态圈建设,不断丰富“长三购”“绿色购”“跨境购”等特色并购产品系列。
(浦发银行)
l国企之窗
上海国资国企助力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举办
全球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发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简称“上海环交所”)和上海联交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
由上海环交所联合临港集团下属上海质科院牵头制定的《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ATNS)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碳管理体系建设;由上海环交所牵头起草的全国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在会上发布。为企业提供了刻画企业碳能力的工具,是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的分析评价,也是对企业主动进行减排降碳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接轨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因素并对接金融资源。
会上,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浦发银行举行基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合作签约。该合作是国内首单基于CCER交易协议的融资业务。本次合作以上海环境某子公司绿色减排项目未来签发的CCER作为标的资产,由国泰君安与其签署交易协议约定购买,浦发银行根据双方的交易协议向上海环境下属该子公司提供融资。合作落地后,将创新性地帮助已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使用预计签发的CCER进行融资,解决绿色减碳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
(上海联交所、临港集团、浦发银行、国泰君安)
上海首条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启用
智能重卡迈向“无人化”时代
今日,在由上海城投集团旗下城投高速运管中心运营的东海大桥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上,上汽集团旗下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启动“减员化”运营测试,分阶段开展真实场景下道路无安全员的技术验证。这是国内首例在社会道路上开展的“减员化”智能运营测试,验证L4级别车队的自动驾驶跟驰技术,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迈入实质性“无人化”运营阶段。
上海城投集团:开展测试专用道建设和配套设施更新工程。为保障测试的顺利开展,上海城投高速运管中心组织开展了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东海大桥测试专用道建设工程和配套设施更新工程,对东海大桥警示标志、标线、可变信息标志等进行综合改造,对全线广播系统、部分低压供配电系统进行更新;多方沟通协调,与测试单位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并督促路段做好操作流程制定、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为本次智能运营测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上汽集团:建设测试专用道,更新配套设施。上汽智能重卡已在东海大桥实现准商业化运营,今年上半年顶住疫情压力,完成近2.5万标箱转运。截至目前,累计完成8.62万标箱转运业务,真实运营里程超260万公里,是国内真实有效数据最多的智能重卡。
友道智途的5G+L4智能重卡具有超距离感知能力,搭载激光、视觉和毫米波三种不同的传感器,每一种传感器都能实现360°超远距离感知。基于视觉及激光定位可实现全场景覆盖,能提取多元素的道路特征、稳定识别1000米内车辆和200米内锥桶、三脚架等微小物体。定位专用的定制化地图包含了更丰富的道路特征和要素,通过自研算法的赋能,几个小时内,即可呈现一整条道路的高精度“点云地图”,让智能重卡仅靠激光或视觉定位即可实现全程定位零接管,为单车安全行驶上了“双重保险”。
在东海大桥进行自动驾驶“减员化”运营测试的先行先试,将为加速相关法律、法规在上海早日落地积累宝贵经验。
(上海城投集团、上汽集团)
上海地铁APP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近日,申通地铁集团携手交通银行宣布,在上海地区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乘坐地铁或磁悬浮,可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
此次申通地铁集团与交通银行独家合作,打通“Metro大都会”(上海地铁APP)与数字人民币接口,在支持交通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同时,同步支持工、农、中、建等所有数字人民币试点机构钱包。此外,为向上海市民普及智能化、数字化购票乘地铁体验,交通银行特别推出了“1分钱坐地铁”活动。
数字人民币在上海地铁的应用,是响应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国家战略,以特大型地铁网络数字化转型为创新支撑,以千万级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为需求引领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也是从乘客出行体验和需求入手,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出行,提升交通生活数字化服务品质的一次积极探索,有助于形成集智慧金融、便民体验、前端科技为一体的生活化支付场景方案,为加快推动更多数字人民币便民应用场景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地铁经验。
(申通地铁集团)
上汽集团名爵MG出口海外累计一百万辆实现新突破
近日,上汽集团名爵(MG)品牌出口海外累计100万辆正式达成。近年来,MG不断刷新全球销量数据,创下连续三年“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的佳绩,旗下产品销往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今年5月,MG ZS车型拿下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SUV细分市场第一;第一季度,MG品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沙特、卡塔尔等全球18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TOP10。
依托上汽“新四化”领先技术、全球多个设计中心的全方位联动和全球产业链供应等优势,MG以全球同一标准对待每一款车型。MG旗下产品符合REACH(欧盟规章《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E-MARK(欧洲共同市场)等欧标,并满足欧洲和澳大利亚“双五星”安全认证。同时,借助上汽集团的海外庞大布局,MG将高品质的服务带到全球各地,结合本土化的创新营销模式,成为海外消费者眼中的“潮牌”。
MG持续推出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的车型,MG ZS系列和即将上市的MG MULAN,满足了当下全球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高阶需求,将进一步丰富MG出海产品矩阵,为冲击下一个出海100万辆的目标蓄积力量。
(上汽集团)
亚洲最大容量海上风机完成吊装
上海电气助力海上风电跨越式发展
近日,上海电气Petrel“海燕”平台首台EW11.0-208机组在广东汕头完成吊装。这是目前已吊装的亚洲最大容量海上风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翻开崭新一页,正式跨入11兆瓦时代。
Petrel“海燕”是上海电气融合10年海上平台经验,专门应对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地震等海洋环境,历经3年自主研发的平台。作为该平台的首款产品,EW11.0-208海上风机是上海电气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针对风电平价时代而推出的极具经济性的高风速海域直驱平台产品,可同时覆盖普通海域和台风海域。该机型于2021年9月在广东省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个工业园区级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电气风电汕头基地成功下线,成为我国首台正式下线的11兆瓦级别机组。
该款海上风机采取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应用最新一代LeapX控制系统,降低整机运行载荷,提升机组运行稳定性。机组与上海电气“风云”平台智能互联后,成为全感知数字化智联风机,能持续提升可利用率及客户收益率。
未来,上海电气将一如既往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促进海上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上海电气的智慧与力量。
(上海电气)
华建集团环境院大理洱海生态修复工程
获2022 LILA国际景观大奖
近日,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作品“重生于此:洱海生态修复工程”,荣获2022 LILA基础设施奖。该奖项与欧洲景观双年展罗莎芭芭拉奖(Rosa Barba Prize)、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奖(BALI)都属于欧洲重要的风景园林奖项。
洱海生态修复工程在环洱海沿岸建立了129公里长900公顷的开放式保护区。建成后洱海水质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困境被扭转,为气候变化下的全球湖库系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
洱海湖滨带保护工程不仅提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方法,也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目前洱海地区平均客流量达到1.16万人次/天,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每天使用人次可达4000次以上。
(华建集团)
上海建工市政总院设计的河南省最大口径钢顶管
原水工程开工建设
近日,郑州市2022年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郑州东部原水干管工程(一期)施工现场举行。上海建工旗下市政总院如期完成设计任务。
供应两地十座水厂,覆盖人口规划约600万。工程将新建一条总长约45公里的原水干管,总输水规模为165万m3/d,是郑州市“供水一张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结合南水北调干渠、黄河水源的地理位置,整合当前大东区分散的水厂布局,打破以往按行政辖区用水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工程措施实现城市供水一张网。建成后将打通郑州和开封两市的城市供水大动脉,为两地10座水厂供应水源,覆盖供水人口规划约600万,将显著提升区域供水安全和原水水质。
河南最大口径钢顶管工程,形成引领示范。工程兼顾南水北调常用水源及黄河备用水源输水的重要任务,设置一座中途增压泵站向3座水厂增压供南水北调水,泵站同时兼顾反向供黄河备用水源工况,其中还包括不同运行水量下超越供水、单方向加压供水和双向加压供水等工况,系统运行工况十分复杂。项目跨越郑州市3个行政辖区,地形及障碍物数量多、情况复杂。由于管线主要线路均位于市区地段,因此工程基本为全线顶管施工,采用的大口径长距离钢顶管在河南地区市政供水领域尚属首例。
应用BIM技术,注重数字融合。本工程同步开展BIM技术应用,基于地形布置,管线穿越路径上河道、高速、国道、地铁、重大市政管线等障碍物,将管道工程与主要障碍的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利用BIM创新手段助力工程设计,并为后续施工、运维建设提供支撑,实现管道工程质量与风险的双管控。同时,开发了适用于大型原水输水工程的常见特种设备、常见构筑物异形构建等BIM族库,保障BIM技术的成熟运用。
(上海建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