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2025年8月26日
l金融工作
浦发银行加速推进大模型应用体系建设
浦发银行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在多个业务场景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目前,浦发银行已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等领域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探索和落地。
构建强大智算底座。浦发银行基于华为昇腾服务器,通过建设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筑大规模、高性能、高稳定的算力基础设施,打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算力瓶颈”,有力支撑了大模型场景从“小范围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纵深推广。为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政策指引,浦发银行立足数智化战略转型需求,正在筹建和林格尔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按照大规模、低成本计算中心的定位,规划主要承载非实时算力需求,在建成后将与上海、合肥共同形成“三地五中心”格局、实现云平台统一纳管的智算集群,形成端到端全场景覆盖的智算基座。
强化大模型算法能力。浦发银行高度重视大模型算法能力建设。面向金融场景专业深、任务多、数据杂的评估难点,通过整合三万余条场景数据,建设涵盖通用能力、金融知识、安全能力、技术水平等四个维度的多模态评估体系,实现大模型算法的场景化精准评估,为模型引入、场景选型、训练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浦发银行基于大模型算法评估体系,结合金融行业场景需求,引入大模型,构建多模态、多能力、多规格的大模型算法矩阵;积极探索模型蒸馏技术,致力于训练更加轻型、高性能的金融垂类模型。此外,在“知识”建设层面,创新推出企业知识资产建设方法论,涵盖了知识资产的定义、形成、认定、存储和应用五大关键步骤,同时建设知识工程平台,提供知识加工、知识入库、权限管理、文件管理、空间管理、语料构筑6大关键能力,打通知识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赋能业务智能化升级。浦发银行打造了10余个重点应用工程,包含运营智能审录、对公授信AI赋能、数智普惠AI应用、“浦惠来了”AI应用、制度合同AI速审、金融市场自营业务、智能座席辅助、投产并购展业、零贷数智营销风控等。在客户运营管理领域,嵌入AI技术并结合RPA、OCR、NLP以及生成式大模型等技术,构建数智运营相关能力;在对公授信领域,嵌入AI+KI技术,构建AI能力矩阵,融合行业研究与财务分析,辅助对公授信业务全流程的高效运营;在客服领域,打造了远程银行智能坐席助手,并上线多项功能,为600余位远程坐席客服提供超30万次服务,多维提升坐席服务效能。
浦发银行将不断完善智能基座,加速大模型应用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为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和行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全面打造银行业数智化转型新标杆。(浦发银行)
行业首个全AI智能APP推出
国泰海通引领券业智能服务模式变革
近日,国泰海通启动首届818理财节,推出证券行业首个全AI智能APP国泰海通灵犀,以AI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券业智能服务模式变革。
国泰海通行业首发新一代全AI智能APP国泰海通灵犀,以行业标杆实践重新定义智能服务的价值内涵,打造“对话、直播、盯盘”三大智能服务界面,适配用户操作习惯支持经典版屏一键切换,以全新交互方式重塑客户服务范式。深度融合君弘智投服务体系,通过“AI提效+智投服务”双引擎驱动,构建“操作便捷性—投资认知度—财富健康度”的正向循环。
升级“人机结合”线上投顾服务模式,打造全天候、全场景、全周期的智慧陪伴生态。“投顾在线”陪伴式解盘直播汇聚首席投顾,深度解析投资策略、实时互动答疑,诠释专业陪伴的价值内涵。新一代全AI智能APP提供全天候智慧直播服务,搭载数字人直播技术打造多元内容生产矩阵,让投资者享受“有深度、有温度、不间断”的沉浸式直播陪伴。
依托“投顾梦工厂”标准化的投顾IP选拔与培养机制,锻造专业投顾IP矩阵,构建丰富的投顾IP系列化内容。依托数字平台及站外资源放大流量效应,以专业铸就客户信任,探索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转化的最佳路径,更高效地拓宽服务的时空边界。
国泰海通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专业+科技”综合优势重塑财富管理服务范式,助力提升客户投资的“长期胜率”,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财富管理机构稳步迈进,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国泰海通)
l 国企之窗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进入临床
近日,由联和投资公司投资企业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正式入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开启临床测试和临床医学研究。这也是“十四五”科技部“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项目取得的重大进展。
光子计数能谱CT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为临床提供了全新维度的诊断依据,可极大推动精准诊疗。此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两家外资企业成功实现了光子计数能谱CT的商业化。此次联影光子计数能谱CT进入临床测试,代表着国产企业成功夺取这一重大医学影像领域技术高地。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投入,联影在半导体探测器、整机系统设计、算法创新、能谱应用等核心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联影光子计数能谱CT在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时,探测器的像素面积减小到原来的1/9,可以呈现更细微病变结构。同时,联影医疗通过创新的校正算法和重建算法,解决了像素面积减小导致的信号强度降低的问题,抑制噪声并保证了图像质量。针对光子计数能谱CT大数据量处理这一痛点,联影医疗也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创新,已实现全准直覆盖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在心脏等需要大范围覆盖的检查中可做更深一步的探索。此外,光子计数能谱CT实现了大幅降低辐射剂量,降低率可达60%到70%,甚至在某些组织器官可降低80%到90%,让患者CT扫描更安全。
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围绕这一自研光子计数能谱CT已发表10多篇顶级期刊文章,累计提交110多项专利。(联和投资公司)
东浩兰生集团服务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近日,东浩兰生集团下属上海东方菁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为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广阔的职业发展舞台,在海外接连成功举办2025上海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新加坡决赛以及2025亚太人才职业发展论坛,推动东浩兰生集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体系,服务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以赛引才,“向星而行 智汇双城”2025上海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新加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普陀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上海东方菁汇亚太人才交流发展中心和FSG TG联合主办,邀请海内外资深创投专家作为评委。来自新加坡、美国等海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个顶尖人才团队,从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展开激烈角逐。本次大赛是上海市重点打造的国际人才赛事平台,旨在促进沪新两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上海。大赛聚焦上海市重点产业,设置未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农业科技六大领域赛道,为参赛者提供展示才华、对接资源的国际化平台。赛事不断探索沪新两地人才合作的新模式,加速了优秀项目的落地转化和快速发展。
以会引才,“Together We Shine”——2025亚太人才职业发展论坛(新加坡、日本专场)顺利举行。三场活动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举办,助力上海市及各区重点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全球优秀人才。活动通过组织上海市21家重点用人单位,涵盖教育、医疗、科研、工程技术、金融等行业,共推出340余个高层次人才岗位,共吸引了500余名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面试,其中博士占比超过75%,专业覆盖基础生物、软件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未来,东方菁汇将进一步发挥海外人才网络优势,建设以赛引才、以会引才平台,以更快速度、更强力度、更暖温度不断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落地上海、扎根上海。(东浩兰生集团)
赋能建筑工程应用场景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打造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平台
近日,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云工大模型”与“四维・集智” 智能体集群作为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面向全球发布。
“云工大模型”既是国内首个建筑人工智能MaaS系统,也是一款面向行业开放的建筑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平台。研发团队自主构建了设施层、算法层、数据层、模型层、引擎层、应用层、支付层、监控层的“8层1体”AI系统架构,创新提出了建筑工程MoE多模态混合专家模型训练与协同推理技术,打造了一系列赋能建筑工程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云工大模型”目前已成为10万名行业用户的AI工作助手,企业内外部用户累计使用已超2000万人次。其中,“云工·答”Construction-GPT是建筑业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的大模型产品,“云工大模型”获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企业科技工作者案例库、中国AI城市更新十佳案例等荣誉。
“四维·集智”智能体集群是一款基于数字孪生描述建筑运行机理,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管理工具。基于总承包管理优势研发了六大建筑机理构建引擎和行业语料库,解决数字底座构建难题,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建筑智慧运维智能体集群,实现了类人化、跨专业、全流程运维管理的上线应用。
作为国内最早将数字孪生与大模型深度融合的探索者之一,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在大型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景不断推动技术落地,服务覆盖建筑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实现节能5%,运维效率提升20%,接连入选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上海市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十佳案例、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等荣誉。(上海建工)
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发布
上海国投公司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近日,由上海国投公司及旗下上海科创集团共同指导的首届“AI赋能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暨亚洲首台CellXpress.ai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发布会在上海举办。活动汇聚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科技企业专家学者300余人。论坛聚焦“创新”与“产业”,重点围绕“类器官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融合发展”“高标准生物样本库:高质量临床转化CBDTM新范式的基石”等主题进行研讨。
亚洲首台CellXpress.ai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由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具有全天候自动化运行,标准化和一致性输出,高效率扩增等革命性突破。通过机器学习辅助监测、培养、成像和调度,实现真正3D生物学全流程自动化,显著提高多种干细胞、细胞3D培养物或类器官的生长和扩增效率,改善筛选工作流程,为推动类器官技术向自动化、标准化迈进。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上海国投公司旗下上海科创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参与企业化运营,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核心优势,使之成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创新策源基地。此次率先引进的亚洲首套全自动化智能化AI类器官系统,正是科技创新策源与产业变革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抢占未来生物医药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上海国投公司)
长新公司在水乡客厅书写“两山”答卷
为持续擦亮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底色,长新公司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和绿色建设,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江南传统文化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
方厅水院是水乡客厅中跨越沪苏浙三域的长三角标志性建筑,水乡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跨域连接,更在双碳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方厅水院创新集成国家近零能耗、绿建三星、上海超低能耗等设计标准,将位于青浦、吴江、嘉善的五个场馆统一规划,通过系统性设计、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等方式,通过综合利用建筑外围护、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机房、光储直柔系统示范、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等技术,打造国内节能减碳与技术创新双领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此外还打造了“方厅水院”数字化智能碳管理平台,横向与第三方系统数据互动,纵向作为“水乡客厅”平台建筑模块实际应用的一部分,推动数据与应用“纵横贯通”,形成跨域互联、文化展示、生态观景于一体的“时空走廊”,从而全方位探索并实践生态友好型发展的创新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技术和措施,方厅水院年度平均产生绿电约407万千瓦时,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940吨,综合节能率达82%,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双碳”样板。同时,方厅水院用一栋建筑的能量,助力撬动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重塑公共建筑的经济逻辑、抢占绿色技术标准制定权、推动低碳产业升级新赛道。(长新公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