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2025年3月13日
l金融工作
上海国际创领基金领跑硬核新赛道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效显著
近日,由上海国际集团发起设立、上海科创基金管理的总规模10亿元的上海国际集团创领基金完成首期终关签约,一期基金终关金额2亿元,投资人包括上海国际集团、浦东创投集团、张江高科、上海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上海科创二期基金。上海国际创领基金自设立以来,始终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核心理念,锚定底层技术变革与前沿交叉领域,在无人区开辟新赛道,成为早期硬科技投资领域的标杆性探路者。截至目前,上海国际创领一期基金已完成6个前沿硬科技项目的战略性布局,投资金额合计6500万元,在早期项目发掘、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资本撬动方面成效显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探路前沿赛道:抢占技术制高点,定义未来产业方向。基金以前瞻视角锚定了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及材料五大领域,深度布局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基因细胞治疗、具身智能、下一代机器人、通信、智能零部件、新材料、氢能、储能、高温超导、生物质燃料等全球竞争焦点赛道,通过专业化行业研究,精准识别具备“前沿性、突破性、稀缺性”的早期项目,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原岛生物全球首创胰岛干细胞体外再生技术,突破糖尿病治疗范式,上海国际创领基金于种子轮率先投资,加速全球首款长效糖尿病疗法落地;天鹜科技依托蛋白质设计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90%,技术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国内AI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设计领航者;穹彻智能凭借具身智能技术突破,打造通用机器人解决方案,填补国内开放环境自主决策的技术空白。这些项目均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商业化潜力大,彰显了上海国际创领基金对技术趋势的精准预判。
打通转化链路:以资本为纽带,激活科研“富矿”。上海国际创领基金深度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资源,构建“原始创新-资本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已投项目中,超80%为高校及国家级实验室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迷思科技依托中科院微系统所技术积淀,以MEMS工艺革新传感器制造,产品已切入智能终端、医疗器材等多个市场;柏全生物基于复旦大学肿瘤免疫学重大研究成果,开发全球首个CD3L1靶点药物,已正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实现中国原研“从0到1”的突破。通过早期资本介入与产业资源导入,上海国际创领基金助推企业进一步缩短科研成果市场化周期,推动“纸面专利”转化为“硬核产品”。
撬动资本协同:构建生态圈,放大乘数效应。作为早期硬科技投资的探路者,上海国际创领基金不仅以资本力量助推技术革命,更以生态构建者的角色,为中国前沿科技崛起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样本”。上海国际创领基金正与浦东创投、张江高科、上海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上海产业集团和国有创投机构一道,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市场化基金的专业优势,共同打造“国有资本探路、社会资本接力”的生态协同型早期投资模式,进一步放大资本对早期投资的带动效应。
下一步,上海国际创领基金将持续深化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强化“发现-培育-赋能”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科创企业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市场拓展的全生命周期支持。同时,依托上海国际集团的产融资源和生态优势,推动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助力上海以更高水平、更强标准、更优业态打造全球硬科技策源地。(上海国际集团)
l国企之窗
上海中心再获BOMA COE复认证
以卓越管理打造超高层运营新标杆
日前,上海中心顺利通过国际建筑业主与管理者协会(BOMA)中国分会的评审,成功完成建筑管理卓越认证(COE认证)的第二次复认证。
服务能级全面提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在大厦的运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上海中心始终立足于安全、绿色、智慧、人文特色,结合BOMA国际领先标准的应用,深耕运营管理体系本土化融合与实践创新,在服务、管理、品质等方面持续突破,为全球超高层综合体运营管理树立了标杆。上海中心团队通过分级走访制度全覆盖,在新入驻租户入驻初期就给予他们包括业态介绍、需求调研及个性化解决方案制等一系列服务支持。针对重点租户,创新推出专属服务模式,通过建立专属沟通群、季度联席例会等机制,实现服务响应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的双提升。同时,团队主动延伸服务边界:联合消防、治安、暖通等部门开展租户专项培训,协助完成场地勘察;针对高频次重要接待需求,定制“接待升级保障方案”,以专业化、有偿化服务助力租户品牌价值提升。此类举措不仅强化了租户的归属感,更将楼宇服务从基础运维向“价值共创”转型。
管理体系迭代升级,引领超高层运营体系革新。上海中心始终以“对标国际、引领行业”为目标,将BOMA标准深度融入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通过进一步编制四大标准化手册(消防安全、治安反恐、传染病防控、极寒气候应对),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楼宇管理体系。在上海市质量协会开展的2024年上海市用户满意等级评价活动中,被评为用户满意星级服务四星级,成为行业品质管理的典范。上海中心在国际标准本土化实践的基础上,更是将极寒气候应对等特色场景经验反哺至BOMA标准体系,推动国际标准与中国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双向赋能”新范式。在绿色商管方面,上海中心以绿色智慧驱动高质量发展,其超高层综合体的绿色运营实践经验获得上海市质量协会颁发的“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的推进级成果”。
品质战略纵深推进,以长效机制驱动持续卓越。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打造“韧性楼宇”,上海中心注重后期运营对资产价值的影响,成立品质管理委员会,并发布《品质管理工作指引》及《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定期检查—问题诊断—整改闭环”的全周期管理机制,确保服务品质持续精进。2024年度累计优化百余项品质提升点,涵盖环境体验、设备效能、服务响应等多个维度。通过智慧安防体系的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防范模式。通过创新建立数字化平台应急场景运用,实现总控中心应急指挥平台、消防物联网、微型消防站协调联动。从安全、环境、设施、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动态长效管理,为实现长远资产价值目标创造条件。
国际认证赋能中国标准,定义超高层运营未来范式。此次COE复认证的通过,是上海中心践行“最高标准、最优服务”理念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迈向全球化运营的重要里程碑。未来,上海中心将继续深化BOMA标准的场景化应用,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楼宇管理中的融合创新,构建“智慧+绿色+人文”三位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运营新模式。系统输出“上海中心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先行者姿态,推动中国楼宇管理行业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上海城投集团)
隧道股份承建多项建筑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助力钢筋丛林实现“光合作用”
近期,由隧道股份上海能建承建的华润雪花啤酒(上海)有限公司屋面分布式光伏EPC项目等多个建筑光伏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投入运营或成功并网,总装机容量近10兆瓦峰值(MWp)。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将建筑屋顶转化为城市能源系统的“光合器官”,显著提升建筑“闲置空间”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综合能耗,为企业构建绿色发展新范式、培育低碳经济新动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该项目充分利用华润雪花啤酒扩建20万KL/年啤酒工程仓库及车间的屋顶空间,建设了一套38487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总面积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为3.69兆瓦峰值(MWp),预计首年发电量370万度,25年内全生命周期累计可发电8750万度。根据数据测算,按主力70MW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水平305g/kWh计,在经济使用寿命期内该光伏发电项目将总节省标煤2.134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849.33吨,每年减少排放大气污染气体硫化物、氮化物约30吨。
在工业场景之外,隧道股份上海能建也着力让光伏走入“家家户户”,服务居民住宅绿色低碳转型。川沙光伏发电工程位于浦东新区C06-03地块,未来将建成提供千余套商品及保障性住房的大型居住社区。隧道股份上海能建依托项目屋面空间,构建了装机容量705.6千瓦峰值(KWp)的光伏能源系统。项目建成后,预计全生命周期累计发电量将超过1500万度,全周期可节约标煤5380吨。项目在为社区各类公共设施提供稳定电力的同时,也将使“绿色能源”走入寻常百姓家。目前,项目施工阶段已基本完成,正在消缺收尾阶段,等待并网验收。
隧道股份将致力于发挥“闲置空间”作用,服务“存量设施”升级,为城市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隧道股份)
东方枢纽集团打造全国首座超低能耗大型铁路站房
东方枢纽集团积极开展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的超低能耗工程实践,打造全国首座超低能耗大型铁路站房。
上海东站是典型的交通枢纽类建筑,内部功能空间复杂,具有多开口、多界面、大空间、密人流、多功能等特点,通过精细化设计手段来达成超低能耗的目标,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更是为未来交通枢纽实施超低能耗探索可行的技术路径,为推进建筑低碳高质量发展树立引领标杆。
项目综合采用被动式、主动式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超低能耗目标,并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实践探索,重点从采光通风与遮阳、围护结构保温、建筑渗漏风控制、高效能源系统、低碳结构、绿色建材等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提升,并在站房屋盖预留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5%以上,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12吨。
下阶段,东方枢纽集团将在设计、建设、运维中进一步落实超低能耗建设要求,让生态绿色成为东方枢纽最亮丽的底色。(东方枢纽集团)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探索应用新技术
赋能智慧城市新生态
近年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探索布局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让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从想象照进现实,为城市智慧交通注入新动能。
基础设施低空巡检,城市交通健康状况实现“空中感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积极创新基础设施“低空巡检”技术与模式,参与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长大桥梁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规程》编制。结合道路边坡、路侧设施,桥梁底部、侧面、桥墩立柱及墩顶等“盲区”,轨道交通线路、设备、保护区的巡检需求,针对专业级或商业级无人机进行二次开发,创新低空巡检中控平台,形成“低空巡检”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化分析、决策等功能。相关方案和技术在上海闵浦三桥等路桥隧基础设施中相继落地应用。同时,隧道股份开发无人机自动化路径规划与裂缝病害智能识别算法,实现自动化精准巡检与裂缝病害的高效检测,提升桥梁检测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开发桥梁盲区巡检无人机,搭载多类型高精传感器,搭建智能化检测业务流程系统,实现城市空间条件下桥梁全自动智能巡检,为病害分析、监测和养护决策提供支持。
城市更新“3D扫描”,推动“中年期”基础设施高质量焕新。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拓展无人机扫描技术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应用,以G15嘉金大修施工段为试点,完成高精度三维重建,为大修工程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有效确定支架、模板尺寸以及场地区域划分等重要参数,显著提高城市更新效率,推动城市更新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
城市安全“低空应急”,空中指挥枢纽守护城市生命线。针对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无人机等飞行器可以灵活、快速到达指定地点,采集交通监控无法覆盖区域的现场画面,为应急指挥提供支撑。针对车辆起火等危险情形,优先由无人机进行探查,并可通过语音系统进行远程引导疏散,降低二次伤害风险。在汛期,则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热红外相机等设备开展低空巡查,尤其对低洼易涝地带、排水设施等重点区域开展高频巡查,切实确保防汛工作更全面、及时、有效,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低空起降点“标准化运营”,“绿色+数字+低空”打造空地一体化基地。低空产业核心环节之一是飞行器起降点的建设运营及与交通路网的衔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针对旗下300多处基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具备丰富的基地运营管理经验。2024年,城市运营首个“光储充停”一体化超充站正式投用,在为城市绿色安全出行保驾“续航”的同时,为起降点能源设施的部署积累经验,进一步助力提升低空经济的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未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将有序试点将具备条件的基地改造为低空飞行器起降点,打造“空地一体化”基地。另一方面,发挥路网级智慧管理平台、城市级智慧停车服务能力,探索低空与地面交通高效衔接模式。(隧道股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