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 第46期

发布日期:2024-12-23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46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12月23日

    l金融工作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重组获股东高票通过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重组取得关键进展。12月13日,两家公司股东大会均以高票通过合并重组方案,标志着公司治理程序的顺利完成,体现了股东对合并重组的广泛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两家公司将按照监管要求,履行本次合并的相关行政审批程序,为双方后续加快推进全面整合、建设一流投资银行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合并重组是新“国九条”实施后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市场吸收合并案例。自9月5日公告停牌谋划重大资产重组以来,两家公司仅用3个月即完成了全部公司治理程序,推进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合并后的公司将依托更强大的客户基础、更专业的服务能力和更高效的运营管理,释放协同效应,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均为国内历史悠久、规模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合并后在多个业务指标和区域网点数量上位居行业首位。未来,公司将加快全面整合,对标国际一流,致力于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国泰君安、海通证券)

    l国企之窗

    上汽集团领衔中国汽车品牌“跨洋出海”

    近日,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和江苏省港口集团共同打造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年吞吐量达130万辆,将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远洋整车物流服务,开辟中国汽车品牌“跨洋出海”新通道。

    上汽集团作为中国首家系统“走出去”的汽车企业,已在海外构建全价值链,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汽MG品牌在多个国家跻身主流品牌阵营。今年1-11月,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93.7万辆,新款MG HS获得欧洲Euro NCAP及澳洲ANCAP五星安全评级认证,全新MG3 HEV荣获2024泰国年度车型大奖。

    安吉物流作为上汽旗下“产业链隐形冠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物流公司,业务覆盖国内外,年运输能力达1000万台。公司在上海等地构建了沿海、沿江“T”字型口岸物流网络和“扇形”铁路站台布局,拥有5820米滚装岸线资源。

    安吉物流下属海通码头作为全球最大的滚装船码头之一,预计2024年全年吞吐量达350万辆。其中,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占地96万平米,拥有岸线708米,可同时停靠2艘七万吨级和1艘三千吨级滚装船,为商品车提供仓储、检测、维护、充电等口岸一体化汽车物流服务。安吉物流还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自营船队,开通了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澳新等8条国际航线。(上汽集团)

    上港集团与天津港集团共建

    通达全球、链接世界的航运发展格局

    近日,上港集团与天津港集团举行合作交流会议,双方就航运产业宏观趋势、智慧港口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落实国家战略,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务实合作,致力于构建上海、天津港口间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及贸易通道,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标杆,以更好地推动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港集团与天津港集团在航线布局优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港口间的协同效率,为促进“大循环”“双循环”、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高效的物流保障,共同推动港口行业的创新发展。

    下阶段,上港集团将深入推进上海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扩大辐射能力,与天津港集团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通达全球、链接世界的航运发展格局。(上港集团)

     

    申能集团服务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加快建成一流综合性能源企业

    申能集团作为上海市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重任,业务涵盖电力、天然气等多个领域,为上海提供三分之一的本地电力和95%以上的天然气。截至2024年三季度,集团总资产达2,540.29亿元,营业收入490.03亿元,利润总额75.60亿元,连续2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当好安全支撑“主力军”,更好保障超大城市能源供应安全。一是加强能源供给安全。综合供需状况、气候影响和应急事件,加大安全投入,优化运营和资源配置,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推进安全标准化,建立风险隐患的督办、清零和评估机制。二是提升市民用能安全。融入上海城市管理,深化隐患排查,推进燃气管道更新,实施居民用气安全项目,与社会工作部门合作,推广燃气安全志愿服务,确保燃气安全落实到户。三是推动燃气市场整合。在市住建委和市国资委指导下,依据液化气和管道气市场整合目标,积极推进上海燃气市场整合,已完成内部液化气业务整合。

    打造产业控制“排头兵”,更好融入上海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大局。一是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申能集团坚持海陆并举和区域协同,参与上海“光伏+”工程,加速横沙岛零碳示范项目,探索深远海风电,推进市外基地建设,深化沪疆能源合作,争取“蒙电入沪”项目。二是推动煤电清洁转型。利用申能煤电机组的高效率、低能耗优势,发展高效灵活运行,推广CCUS和生物质掺烧技术,提升煤电的基础保障和调节能力。三是培育绿色甲醇产业。与市属企业合作,利用上海资源,建成首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推进绿色甲醇生产项目,支持上海绿色航运中心建设。

    争创科技创新“生力军”,更好助力能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智慧能源、氢能、绿色甲醇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深化能源转换技术研究,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氢能IV型瓶研发和量产,全力投入海上风电制氢技术研发。二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研激励措施,利用政策工具实施股权激励,集中资源和收益支持科技创新项目。三是促进“能源+金融”融合。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能源投行和绿色保险,转型传统股权私募平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抓铁有痕,确保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一是能源安全基础进一步巩固。利用天然气一体化和气电联调优势,确保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稳定。2023年以来,完成居民住宅老化立管改造13.69万户、管网改造802.4公里,安检入户3.58万户,整改隐患2985个,显著提升燃气安全水平。二是绿色竞争力增强。2023年以来,新增风电、光伏装机99.0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比例增至30.9%。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和新疆200万千瓦光伏项目进展顺利,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为实现绿色甲醇产能目标奠定基础。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安徽淮北“135”项目供电煤耗创新低,洋山LNG接收站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冷能发电装置,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稳定运行超1000天。(申能集团)

     

    华谊集团聚焦化工主责主业塑造发展新优势

    华谊集团专注于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领域,核心业务涵盖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绿色轮胎、精细化工和化工服务。秉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战略,集团通过战略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转型,在16个省市布局46家工厂,形成了“一个华谊,全国业务”的发展模式,优势集聚和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

    推进高端产业链布局优化。华谊集团专注化工核心业务,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依托上海化工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支持“一带一路”,构建“2+X”核心基地,增强集团发展后劲。一是加强产业链基础,推动重大项目实施。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化工区推进合成气供应、绿色甲醇、SAP二期项目,在钦州基地推进MTO、HPPO等项目,在邵武基地推进PVDF二期项目,为集团发展提供动力。二是拓展高端业务,激发新增长点。聚焦高端业务发展和布局优化,开展钦州三期项目、双钱轮胎业务规划、含氟聚合物等研究,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绿色发展,把握双碳业务机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打造绿色低碳领先企业,增加能源、低碳产品、环保服务投入。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华谊集团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一是加大研发力度。以精细化、高端化为目标,更新重大科技项目,集中资源攻关。执行研发费用视同利润政策,近三年研发投入约52亿元,承担16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创新成果频出。二是整合科技资源。推进“1+3+X”创新平台,包括吴泾科技园等三大基地,筹建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生态,加快成果转产。三是完善创新机制。实行课题组长制和科研军团制,推进“大H”机制,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试点团队收入激励,激发创新活力。四是推动开放创新。与政府、高校等建立常态化沟通,与上海交大等签订36项产学研合作,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方案。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数字华谊”战略。遵循六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业务为核、效益为先、能力为本),执行数字华谊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升级,全面提升生产运营水平。二是强化数字技术保障安全生产。推广“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模式,应用工业机器人、AI、云计算等技术,减少一线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运维数字化水平。三是挖掘潜力提升价值创造。通过数字化精益生产,保持装置高效运行,主要产品产量创新高。建立原料采购预测模型,利用智慧物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业务拓展,增强供应链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扎实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华谊集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提升传统产业,增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一是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等,战新产业收入大幅增长;坚持低碳转型,21家企业获绿色工厂认证。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拥有31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突破众多,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三是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提升生产运营水平,建成全球数字化“灯塔工厂”和多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华谊集团)

     

    久事集团聚焦改革主题推动“文体旅交”创新协同发展

    久事集团起源于1987年成立的上海久事公司,是国内首个政府性投融资机构。经过30多年发展,集团从最初的外资筹措和管理“九四专项”发展为今天的城市运营综合产业集团。近年来,集团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城市交通、体育产业、地产置业、资本经营和文旅产业五大板块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截至2024年6月,集团资产总额达7200亿元,资产负债率27%,资信等级维持AAA级。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成果,久事集团秉承改革精神,近年来承担多项重大改革任务,包括托管交运集团、强生资产重组、上青实业接收、申花足球俱乐部股权改革等,参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入股东航集团,展现了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深化交运改革,对集团“文体旅交”协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改革破局,传统业务焕然新生。一是开拓改革新路径。深化交运集团改革是上海国资国企重大改革任务,也是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的重要实践。自2020年7月托管交运集团以来,久事集团主动推进改革,不仅保持改革稳定,而且充分发挥交运股份上市公司的特色优势,推动传统业务创新和城市服务能力提升。二是打造改革特色。积极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引进新型自行式模块运输车SPMT,提升大件物流运输能力,已在香港机场等项目中应用。与宝钢、建工、上汽等企业合作,拓展内河港口物流,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制造板块进军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签订长期项目合同。与中能建上海公司合作,打造能源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公交、出租、客运、物流等领域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商业充电服务。三是实现改革增量。交运股份作为院前急救应急单位,推出“962130”非急救转运服务,获上海市标准化试点项目,引领行业规范化。目前,“962130”已配备50台专业车辆,月均订单超1000单,将根据需求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满足全国市场需求。

    改革赋能,文旅产业孕育新机。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原交运集团完成公司制改制,并更名为“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开启文旅产业发展新篇章。推进长途客运业务改革,缩减常规长途业务,关停37条省级班线,同时针对长三角旅游、就医和大学生返校需求,发展“车游结合”和定制班线业务,促进客运与旅游产业融合。二是打造“一江一河”品牌。借交运改革之机,集团打造苏州河旅游新品牌,推动浦江游览改革,扩大市场规模,规范运营,提升黄浦江旅游市场环境。通过船型更新和码头改造,推出主题游船、“游船+音乐会”等演艺活动,提升浦江游览品质,发挥都市旅游“第一入口”作用。黄浦江首艘纯电动游览船“上海久事”号已于5月投入运营。同时,拓展苏州河旅游水岸联动,改造梦清园等滨水空间,举办水岸市集,激发文旅休闲消费活力。依托“一江一河”资源,与港中旅等合资成立华夏国际邮轮公司,参与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为邮轮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改革牵引,文体旅交协同发展开拓新局。一是成功举办重大赛事。作为上海体育产业的领军企业,久事集团不断强化改革意识,提升赛事运营水平,连续成功举办F1中国大奖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等多项国际赛事,为城市形象和活力提升做出贡献。二是推动“馆演”联动。利用旗下体育场馆资源优势,主办演唱会和“风暴电音节”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同时,投资热门剧作,拓展国内外演艺市场。三是精心策划艺术展览。久事集团在外滩拥有16幢经典建筑,通过建设久事美术馆群落、举办有影响力的艺术展览,积极推动“市民进外滩”。四是加强交通保障。久事集团交通板块提供公交、出租等多种服务,在保障市民出行的同时,为上海大型活动提供官方用车和定制专线,支持城市商旅文体展发展。

    持续改革显成效。一是主业效益增长。集团实施“文体旅交”协同发展战略,文体旅板块营收增长强劲。2023年该板块收入22.65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18.31%,预计今年将超过27亿元,占比超过20%。二是客流消费双增。今年F1赛事三天吸引约20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25%;去年ATP1000网球大师赛吸引19万人次,增长26%,收入达3亿元,增长67%;今年上半年举办42场演唱会,接待62万观众;首届上海国际电音节两天吸引4.5万观众。三是协同效应显现。久事集团在文体旅交领域的协同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多个项目和活动实现超额效应,带动新业务突破。例如,推出的Shanghai Pass整合交通、文旅、购物等消费场景,优化入境支付服务,致力于打造上海入境支付“一卡通”。(久事集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