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12月13日
l重要动态
上海市国资委与辽宁省国资委交流座谈会召开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与辽宁省国资委围绕进一步促进上海市和辽宁省国资国企领域对口合作,推动两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召开交流座谈会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代表上海国资国企向辽宁省国资委一行表示欢迎,向辽宁省国资委长期以来对上海国企改革发展以及上海在辽国企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双方开展战略合作是两地国资国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陈吉宁书记和郝鹏书记关于加强沪辽务实交流合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希望两地国资国企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上聚合力开新局。围绕“一带一路”、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持续深化协同协作,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集聚,共同履行好国资国企功能使命。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聚合力开新局。聚焦两地产业发展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上加强协同、优势互补;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协同创新项目,在共同建设高水平创新高地上深化合作、率先实践。在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机制上聚合力开新局。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全力抓好合作项目落地落实,携手推动两地国资国企改革迈向深入,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辽宁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主任孟华强代表辽宁省国资委对上海市国资委的精心组织安排表示感谢。他表示,通过此次访沪,深刻体会到上海国资国企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对沪辽两地国资国企未来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充满期待。孟华强介绍了辽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落实国家战略以及谋划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等情况。他指出,希望两地国资国企积极发挥各自在东北三省一区国资国企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和长三角国资国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中的牵头引领作用,协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两大国家战略。他强调,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提升市场化意识、转变管理理念。要推进产业升级融合,依托上海国资国企相关要素产品,助力辽宁国企提升智能制造管理水平,实现数字化升级。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扎实推进“一对一”项目合作。要推动金融服务合作和资本互通,研究开展国资基金、国企股权合作。要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利用双方科技优势实现互补共赢,加强人才队伍共建,定期开展技术研讨和人才交流培养。
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与辽宁省国资委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相关国有企业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上海市国资委)
上海国资新型开放智库“国智荟”启动运行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举办上海国资新型开放智库“国智荟”启动会。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为“国智荟”智库揭牌并讲话。
会议指出,“国智荟”智库的正式成立是上海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又一项有力举措,也是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动上海国资国企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深刻认识建设上海国资新型开放智库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宏观政策、内外环境、科技和产业前沿的研究,更好应对当前全球局势、产业发展、科技变革。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更好服务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进一步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企业开展深度研究,推动企业改进管理、加快创新、提高效率,更好助力提升上海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要践行使命担当、努力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把准“国智荟”定位践行使命,立足国资、服务上海、放眼世界,深入研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务实管用,从实践中凝练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选题,持续开展专、精、深、透的研究。深化调研加强协同,用好田野调查方法,加强与相关委办、社会智库的协同,做到“横向破圈、纵向贯通”。努力将“国智荟”建设成为汇聚国资国企研究力量、分析研判宏观政策走向、洞察产业科技发展趋势、深度研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支撑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开放专业变革平台。
会上,与会领导向特聘研究员代表颁发聘书。市国资委与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东方证券等三家首批重点研究基地签约。华虹集团和东方证券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会上,还印发了智库运行管理办法和首批研究目录。
“国智荟”智库是根据推动国有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要求,依托企业实务研究人员以及行业专家、高校学者等专业力量组建的一个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紧密型、敏捷型、应用型的研究工作机制。首批成员包括202名“特聘研究员”,3家重点研究基地,一批高层次专家学者形成的决策咨询专家库,11名相关委办举荐的专业干部。(上海市国资委)
l金融工作
中国太保MSCI ESG评级达到AA级
为中国境内保险机构获得的最高评级
近日,国际权威指数机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中文简称“明晟”,英文简称“MSCI”)公布最新ESG评级结果,中国太保评级连升两级至“AA”级,为中国境内保险机构获得的最高评级。
MSCI ESG评级是全球知名ESG评价体系之一,其评级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中。中国太保ESG评级综合得分在“综合保险与经纪”类别中居于前列,表明公司在可持续领域的发展绩效已迈入全球综合性保险集团先进行列。根据评级报告,公司在负责任投资、金融可及性、人力资本发展、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公司治理等方面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中国太保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加强ESG顶层设计,不断完善ESG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在气候应对方面,深化气候风险研究,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持续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在责任投资方面,建设ESG投资分析系统平台,开展资产碳核算,积极开展尽责管理,推动ESG因素融入资产端全价值链。在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扩大惠民保、长护险等覆盖范围,并针对特定人群开发定制普惠保险产品。在人才发展方面,搭建分层分级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新锋计划”“见习培养”“百舸千帆”等青年人才培训项目,并联合外部教育机构为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在数据安全方面,建设“数据保护伞”,加强敏感数据防护能力,同时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升员工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在公司治理方面,董事会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特色持续巩固,完善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为实现公司稳健发展奠定根本基础。
下阶段,中国太保将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保险、责任投资和绿色运营等领域持续推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ESG实践,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的目标不懈努力。(中国太保)
国泰君安Wind ESG评级上调至AA级
为目前行业最高评级
近日,Wind(万得)更新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泰君安”)2024年最新ESG评级结果。国泰君安凭借在ESG方面的领先实践和卓越表现,Wind ESG评级从A级提升至AA级,此评级为目前行业最高评级。公司ESG综合得分在“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参评的143家企业中排名第二,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国泰君安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先后制定《国泰君安践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和《国泰君安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的行动方案》,从组织架构、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系统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ESG管理体系,保障和推动ESG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不断走深走实。2024年以来,公司碳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携手建行推出“建碳贷”创新业务,英国子公司完成首笔欧洲碳排放权(EUA)期货交易,推动跨境碳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公司助力广州环投集团旗下永兴股份和环保助剂领军企业键邦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稳居行业前三,助力建行发行2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助力比亚迪汽金发行65亿元绿色车贷ABS;公司正式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承诺将ESG因素全面融入投资管理活动,标志着公司ESG投资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国泰君安在ESG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公司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及第一届“上海慈善奖”,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称号,连续三次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先锋100指数”,连续两次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上市公司ESG先锋100指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ESG上市公司金融业先锋30榜单”,持续入选上海市国资系统社会责任(ESG)“十佳报告”和“十佳案例”。此外,公司还获得了中国证券报“证券行业ESG金牛奖”、财联社“ESG金融年度大奖”以及新财富“最佳践行ESG投行”等荣誉。
未来,国泰君安将继续扎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深入践行ESG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现代投资银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国泰君安)
l国企之窗
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海上升压站安装完成
近日,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再传捷报——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与导管架精准对接,标志着海上升压站安装工作圆满完成。
该项目作为海南省“十四五”规划首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是申能集团首个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首个采用项目管理标准化和基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目前正全力推进一期建设。
海上升压站,作为风电场的控制中心,被誉为风电场的“心脏”。此次吊装的海上升压站采用四层钢架结构,总重量3057吨,相当于2000辆家用小汽车的重量;其高度达22米,与一座七八层的普通住宅楼相当,堪称海上风场的“巨无霸”。该站装备了精密仪器与设备,包括重达数百吨的巨型变压器、220kV GIS室及35kV配电装置室等,承担着电力集中、送出、设备保护和监视控制等重要任务。
在确保海上升压站顺利吊装的过程中,申能海南新能源全员勇于担当、加压奋战,牵头各参建单位组织施工协调会,统筹人机物配置,部署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海况条件和海上升压站四桩导管架基础位置,组织专家论证,反复推演吊装路径,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为海上升压站吊装作业做足技术储备。
面对今年下半年海南地区台风频繁的挑战,申能海南新能源抢抓施工“黄金期”,利用非“窗口期”进行技术交底、物料调配等施工准备,为海上升压站吊装做足准备。
在年底冲刺的紧要关头,申能海南新能源组织吊装作业“专线”对接,专人驻场跟进各条线进展,采取24小时不间断轮班施工策略,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项目团队与参建单位通力协作,连续3个昼夜奋战,顺利完成海上升压站起吊、对接、就位等一系列施工工序。
目前,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海上施工已完成沉桩58根、风机安装18台,海陆缆制作完成已发运。下一步,申能海南新能源将全力攻克定向钻难题,紧抓风机供货,优化施工作业计划,加大人机投入力度,全力冲刺年度各项任务目标,力争将CZ2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廉洁工程、示范工程”。(申能集团)
申通地铁集团深化改革 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效能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地铁集团”)自2004年6月重组成立以来,作为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定位为功能保障类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涵盖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和服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技术研发,以及依托轨道交通资产资源优势开展市场化经营等。目前,申通地铁集团负责运营20条线路、510座车站,运营里程达837公里,线网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绩效水平在行业内总体领先。
以改革破解难题,答好一体化发展“任务书”。面对跨单位、跨层级、跨领域改革事项,集团主动作为,将服务城市发展作为推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实现市域线建设运营一体化,成立专班,加强对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域线建设与运营优化整合的重要举措。7月中旬正式接管上海申铁和久事城开,全面承担管理责任,确保年底首条市域线高质量建成目标。二是发挥建运一体化优势,加强统筹,健全建设运营协同工作机制,运营公司提前介入,建设和总包单位协同联动,以乘客无感换乘、一票通达为目标,制定票务融合具体实施方案,优化站内换乘流线路径。三是推动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牵头组建环沪公司,并与江浙两省轨道交通企业对接,深度研究统一调度、联合清分、信息共享等运营一体化关键问题,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以改革激发活力,绘制能力提升“路线图”。在千万级大客流成为常态的情况下,集团着力深化改革,提升安全、运营、服务、经营四种能力,增强保障城市运行的核心功能和超大规模网络建设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聚焦提升安全能力,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风险隐患处置,加强对安全突出问题督促跟踪。二是聚焦提升运营能力,实施运能动态调整,优化运营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设施设备维护体制。三是聚焦提升服务能力,健全乘客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出入口“应开尽开”,自动扶梯、无障碍设施更新改造,持续开展“厕所革命”,改善车站环境。四是聚焦提升经营能力,建立经营资源上网挂牌机制,通过“数字化底座+智能化管理平台”,促进资源可视化、流程高效化。
以改革聚势赋能,谱写企业治理“新篇章”。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集团积极推动“从运营地铁向经营地铁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综合治理能力。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建入账全覆盖,同步完成混合所有制子企业党建入章。二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新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加大激励力度、强化考核联动,放大薪酬改革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三是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和机制,夯实改革发展基础,与工程技术大学共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建立挂职锻炼机制。
推进建设一流企业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业务板块核心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推出一系列运营新服务,如地铁与铁路免二次安检试点,启用宜山路站地下换乘通道,试点乘客行李寄存服务,提升乘客出行“幸福感”。二是构建体系化设备维护新模式,通过实施基于设备状态评估的维修策略实现维护资源的精准匹配、提升维护效率。三是实施一批新线建设新举措,创新项目运行模式,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为城市的交通发展注入新动力。(申通地铁集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