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12月6日
l重要动态
上海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近日,市国资委召开上海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对冲刺年度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目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
会议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度总体符合预期,要保持争分夺秒冲刺的劲头,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改革主体任务的70%以上。要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论述,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与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保持战略定力,增强行动自觉。要对标对表,排查整治本市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国务院召开的地方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深入剖析本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着力解决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只争朝夕,保质保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年度目标任务。紧盯重点难点任务,保持攻坚克难的工作干劲,加强评估诊断形成工作闭环,在确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明年改革任务。
会上,通报了截至2024年三季度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监管企业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并对近期出台的政策制度进行了解读宣贯。(上海市国资委)
l金融工作
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成立
上海国投公司赋能科研成果与项目转化
近日,在上海国投公司参与主办的2024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人民币。
大会以“构建顶尖科创投资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产业化”为主题,旨在聚焦科技创新与投资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搭建一个政府、企业、投资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高端交流平台。
复旦科创母基金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发挥母基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面向全球挖掘行业中最为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重点关注“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相关的“硬科技”领域。基金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复旦科创母基金的设立标志着复旦大学在高水平高质量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依托生态圈的构建广泛链接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携手赋能高校早期科研成果与项目转化。
大会现场,复旦大学与上海国投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国投公司将助力复旦大学加快构建科创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持续发挥国资平台公司功能作用,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大力布局科创投资,以母基金建设为抓手,为上海打通从实验室“最初一公里”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提供“加速度”,共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联动发展。(上海国投公司)
l国企之窗
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启动建设
多家上海国企助力打造“新外滩工博群”
近日,上海工业博物馆(以下简称“工博馆”)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由上海城投集团与东浩兰生集团共同组建的上海工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华建集团华东院作为设计牵头方,联合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预计建设周期为30个月。在此期间,将同步推进工博馆与中国船舶馆的一体化建设。
工博馆选址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工博馆,践行“总建筑师、总规划师、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工业文明的摇篮,工博馆的建设在浦江两岸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工博馆将对标全球视野,按照国家体系、上海特点、中国气派、世界回响的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顺应行业发展、体制机制、展陈技术、空间功能、文化消费的变革趋势,以无界、生长理念打造工业博物馆的新范式。工博馆将创新探索“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合作联盟,构建“1+1+N”上海工博馆体系,结合“数字化与逆数字化”方式,展示工业过程,赋能制造流程演绎,增强互动式、沉浸式共情体验,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业文明。
工博馆项目以工业画卷式连续波浪形屋面演绎工业浪潮,“工业之门”打造首发首秀、时尚消费体验空间,滨江大台阶作为建筑与滨江水岸共生的重要过渡,翻译馆和船舶馆延续起江南旧址记忆与世博地带肌理。按照“城市空间+数字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多元融合、“工商文体旅教科传”功能复合,跨界塑造“微车间”“微产线”,并聚焦“+制造”“+体验”“+品牌”“+艺术”“+设计”等维度,构建“工博馆+”生态圈,多方赋能、共同打造工业旅游新地标、工业记忆承载地、工业文化会客厅。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的正式启动,象征着上海在传承深厚工业文明、促进工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坚定步伐。
随着启动仪式这一重要里程碑节点的顺利举行,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上海城投集团将全力攻坚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凝聚相关单位、参建各方合力,全方位加强建设管理,全过程保障施工安全,高质高效推进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建设,为建好这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浦江之畔新地标贡献“城投力量”。东浩兰生集团将凭借专业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全面扎实推进展品征集、展陈策划、数字工博等工作,助力上海工业博物馆成为展现上海工业历史风貌、引领未来工业创新趋势的顶级文化殿堂,为上海乃至全球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独特力量。百联集团作为“上海工业博物馆+”生态圈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和承接时尚消费品板块,通过建筑、空间、时尚设计全面推动时尚产业链生长,围绕摩登上海的复古时髦与国际消费品聚集地的现代时尚,以“制造时尚·乐享美好”新理念全面展现串联起各产业链的时尚原力。华建集团华东院将携手联合体单位,调动院内多专业、多专项协同工作,为业主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共同助力打造世界的工业博物馆、中国的工业博物馆、未来的工业博物馆。(上海城投集团、东浩兰生集团、百联集团、华建集团)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
上海国资积极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点火起飞,如巨龙腾空、穿云破晓,标志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上海国盛集团积极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的新步伐、新动向的体现。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型4米级直径液体运载火箭,也是目前国内起飞质量最大、低轨运力最强的单芯级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火箭头部有上海国盛集团的标志,这不仅彰显了集团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支持,也反映了集团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布局。
上海国盛集团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公司,之前已参与投资了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等民用航空领域的“链主”企业。此次参与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项目,进一步推进商业火箭的发展,符合集团“存量运营+产业直投”的最新功能定位,突出履行战略功能使命。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将有效提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星座组网能力,助力我国航天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上海国盛集团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航天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速发展,履行作为国资运营平台的光荣使命。(上海国盛集团)
临港捷运公司“临港—嵊泗”低空客运航线首飞成功
临港集团旗下临港捷运公司运营的“临港—嵊泗”低空客运航线近日成功实现首飞。首批体验乘客搭乘空客H225型直升机,从滴水湖北岛起飞,20分钟便抵达浙江舟山嵊泗,标志着该航线试点的顺利开启。
该直升机最多可搭载19名乘客,临港捷运公司将根据试运营反馈及市场需求,研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预约方法。未来,公司计划开通更多低空客运航线,如临港至花鸟岛、枸杞岛等,为市民提供更多游玩出行选择。
随着我国空域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及对低空经济的支持,临港新片区正通过发展低空经济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临港—嵊泗”低空客运试点航线将原本2个多小时的旅途缩短至20分钟,极大地拉近了临港新片区与嵊泗的距离,打造了舒适、高效、便捷的低空客运新场景。
滴水湖北岛起降点作为长三角地区低空飞行网络的关键节点,将为构建区域短途运输网络奠定坚实基础。临港捷运与浙江德盛航空将依托该起降点,合作规划多条短途运输航线,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飞行网络,推动低空文旅产业繁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次首飞使用的空客H225型直升机是空客11吨级多用途直升机,具有远航程、大载重、仪表飞行、I类性能等特点,代表了直升机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H225在同级别直升机中拥有最佳的巡航速度、航程、商载和多用途性,能够提供安全持久的飞行服务,并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低空经济与文化旅游的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欣赏自然和城市景观。临港捷运公司将依托临港新片区与嵊泗的文旅资源,打造定期低空飞行航线,推出集游玩、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为商旅出行提供新选择。(临港集团)
申能集团煤电机组以世界首创性技术
实现20%深度调峰能力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煤电机组成为新能源电力消纳的重要保障。申能集团作为上海本地电力供应的重要能源企业,积极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近日,申能集团旗下申能股份取得重要成果——申能外三发电8号机组成功完成20%负荷深度调峰变负荷试验和一次调频试验,成为上海首台通过改造实现20%额定负荷深度调峰且满足干态运行的机组。
面对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煤电机组的灵活调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申能股份在确保电力保供的基础上,指导系统内燃煤发电机组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打造“绿色电力先锋企业”。
申能外三发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等级超超临界机组纯凝、干态、不投油稳燃,环保设施及电网辅助服务均正常投入的20%额定负荷深调技术路线”通过专家评审,成为世界首创性技术。申能外三发电8号机组作为试点,正式启动灵活性改造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把控是关键。申能外三发电克服工期紧、调试窗口期短的挑战,顺利完成关键项目改造。项目团队以目标、责任、质量倒逼进度、落实和标准,为深调试验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在9个半小时的试验中,8号机组保持200MW负荷稳定运行4小时,各项参数指标均满足要求。经第三方认证,8号机组已具备20%负荷深度调峰能力,且在20%-30%额定负荷区间内一次调频性能满足华东电网相关标准。
申能外三发电的成功试验为电力系统提升灵活性和新能源消纳能力迈出坚实一步,为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提供实践范本。申能股份系统在沪其他煤电机组也在推进灵活性改造,探索技术突破,实践从“压舱石”“稳定器”向“绿色低碳”“灵活辅助”的转型跨越,为实现“双碳”目标持续赋能。(申能集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