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 第38期

发布日期:2024-10-28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38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10月28日

    l国企之窗

    上海国企“走出去”正提速提质

    今年前8个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071.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6%。其中,国有企业出口1032.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进口1894.20亿元,增长4.9%,增速最快,较往年增速也大幅增加,成为今年上海外贸的新特点。进出口交易提速,背后是上海国企“走出去”的不懈努力和持久布局。据市国资委统计,2018年至2023年,上海市属国企在境外投资总金额已超过1000亿元。在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上海国企“走出去”不断深化,从“广撒网”到因地制宜深耕,从卖产品到输出经验技术,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逐步打响上海企业的国际品牌。

    越国际化,越要因地制宜

    2024年夏季的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中,名爵MG品牌及其新上市的Cyberster纯电动跑车成为瞩目焦点。这款由上汽集团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跑车在欧洲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MG品牌不仅作为主赞助商参与此次速度节,还通过参与爬山赛和赛道巡游等活动,展示其品牌焕新和卓越品质。

    上汽集团的全球化战略是MG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上汽集团在英国伦敦设立的设计中心,以及在印度、印尼、泰国等新兴市场的生产基地,都体现了上汽对区域特色的准确把握和全球化产业链的发展。上汽集团已经建立了一个集研发、营销、物流等为一体的全球汽车产业链,其产品和服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接近110万辆,居国内领先地位。上汽集团跨国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越是国际化的企业,越要因地制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淬炼专业,输出经验技术

    上海国有企业在对外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输出经验技术。隧道股份自上世纪末便开始探索海外业务,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工程分包做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的地铁市场份额已接近四分之一,成为当地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承包商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新加坡市场中,隧道股份凭借专业能力脱颖而出。2022年,隧道股份成功中标新加坡地铁跨岛线隧道项目,该项目全长5公里,需穿越自然保护区,修建难度极高,预计耗时长达十年之久。尽管隧道股份在国内市场已是大直径盾构技术的领军企业,但在境外市场尝试此类项目尚属首次。隧道股份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机遇,鉴于新加坡在东盟经济一体化中重要地位,在新加坡轨道交通领域推广和应用大直径盾构技术,有助于未来拓展东盟市场。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新加坡公司副董事长陈斌表示:“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全力以赴,反复琢磨,坚持不懈。回首过往,我们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这种专业精神塑造了品牌,上海国有企业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精益求精,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跨界合作,形成出海合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海外经济环境,上海国有企业正通过构建“走出去”的服务体系来实现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

    锦江国际集团与沙特旅游局深入开展合作组织沙特文旅行业人才来沪交流,派遣高层次人才赴沙特丽笙酒店交流指导,通过人才交流和服务培训缩小双方观念差异,提升当地酒店服务水平。如今,中国游客在沙特的丽笙酒店能够享受到专为中国客户设计的住游项目和中餐服务,无论是商务客户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熟悉的氛围。

    此外,上海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等多个单位,举办了金融机构专场对接会,服务国资国企“走出去”。26家市属非金融国有企业及18家中外金融机构参与会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在会上强调,上海国资国企应加强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共同抵御海外风险。

    未来,市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涉外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跨境税务、审计等方面,以不断完善服务上海国资国企“走出去”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稳健前行。(上海市国资委)

     

    上海国企共筑ESG生态圈 推动绿色发展新格局

    近日,2024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全球领导者大会(简称“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在沪举行。本次大会围绕能源与双碳、绿色金融、可持续消费、科技与公益等前沿议题,精心策划9大平行论坛,深入探讨超过50个核心话题,并穿插多场ESG互动工作坊与边会。上海多家国企参与大会活动,共同推动全球ESG合作、发展与共赢。

    作为大会的举办地,上海地产集团外滩·老市府大楼创造性地践行了绿色、低碳、环保的“上海智慧”。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经过精心的数字化保护和新技术辅助设计,转变为集办公、文化和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街区。改建过程中,通过优化节能措施,如改善通风采光、提升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增加内窗以提高水密性和气密性,以及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等,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目标。这些细致入微的改造,不仅让老市府大楼焕发新功能,也使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典范,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现代与传统交融的亮色。

    临港集团下属上海质科院携手合作伙伴,积极构建ESG生态体系。与上药集团合作,开创了全国首个医药行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共同打造了首个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平台,以及与市工经联合作成立了上海首个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临港分会。此外,助力上海临港和漕河泾开发区成为ESG示范标杆,参与举办重要行业活动,并开设高级研修班,培养专业人才。展望未来,上海质科院将继续与知名组织合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ESG服务,推动ESG成为企业常态化运营的核心,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转型。

    中国太保ESG展厅呈现了公司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全方位实践,传递了其ESG理念和成果。在青海省共和县德吉滩,中国太保植树造林2000余亩,植树近12万株,为“中华水塔”构建了绿色屏障。其“碳普惠”平台利用数字技术量化碳足迹,激励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目前已拥有超过45万用户。中国太保将继续以“服务国之大者,守护美好生活”为使命,深化ESG理念,发挥保险业的专业优势,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共同家园贡献力量。

    浦发银行深度整合绿色文化于经营战略,打造了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通过举办绿色金融沙龙、建立专业团队、搭建交流平台,聚集社会各界资源,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在业内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目前已升级至3.0版,全面服务碳中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期又推出了《绿色低碳转型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依托数智化平台,聚焦六大绿色领域,通过八大绿色产品体系,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国泰君安参与了关于碳市场与经济转型的圆桌讨论,强调了碳市场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国泰君安通过十余年的实践,累计成交量超8000万吨,展现了其在碳金融领域的专业实力。展望未来,国泰君安将扩大CCER储备签约规模,积极参与碳回购交易,并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以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同时,公司计划拓展国际市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碳金融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在全球低碳经济中的布局。临港集团、上海地产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国泰君安

     

    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开幕

    上海国企助力共建全球航运新生态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办。本届论坛以“数字、智能、绿色——共建全球航运新生态”为主题,分设国际航空和国际海运个主论坛。

    机场集团参与承办的“2024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以“数字起航 智绘蓝天——共塑民航新未来”为主题,邀请超250名嘉宾聚焦“民航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研讨,共商以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之策,为全球航空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论坛上签署了《共建上海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多方联合协调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中国东航《C919规模化商业运行体系建设》《上海机场大脑——多模态决策智能体》《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机场发展指数2024》重磅成果。未来,机场集团将继续夯实枢纽核心功能优势,深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品质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聚力服务交通强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家战略。

    上海港与汉堡港宣布联合共建“上海港-汉堡港绿色航运走廊”,各方将合作推进码头岸电建设和使用;探索并推动建设绿色燃料供应、使用和加注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法规和优惠政策;邀请更多合作方参与,共同致力于实现绿色航运走廊的目标;分享知识和信息,传播和扩大绿色航运走廊效益。上港集团参与承办的“2024北外滩国际海运论坛”以“如何以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为主题,汇聚国际业界各领域代表、航运产业链相关各方围绕探寻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在成果发布环节,上港集团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就上港集团智慧远程控制临港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机场集团、上港集团)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极轨02组卫星成功发射

    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18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次发射的02组18颗卫星由联和投资公司所属投资企业格思航天自主研制,标志着该公司2023年12月成立的数字化工厂首次实现批量化卫星的成功交付与发射。作为“千帆星座”的卫星制造商,格思航天承担着卫星的研发设计及批量化生产任务。联和投资公司所属另一家投资企业垣信卫星,作为“千帆星座”的建设和运营主体,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随着“千帆星座”第二批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千帆星座目前在轨卫星总数增至36颗,均为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在低轨道运行具有成本低、功率低、覆盖广等优势,结合垣信卫星的地面测控站、信关站网络以及终端产品,“千帆星座”将陆续开展业务性能测试试验与服务功能应用示范,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联和投资公司

     

    “中欧班列—进博号”满载展品抵达上海

    近日,今年首趟“中欧班列—进博号”顺利抵达上海。从德国诺伊斯发车后,“中欧班列—进博号”途径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入境,全程运行11000多公里,承运的货物主要为化妆品和机械设备。

    2021年首列“中欧班列-进博号”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便与进博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欧洲以及沿线国家企业参展进博会开辟一条全新的通道,成为进博会“展品变商品”通路上的高品质服务选择。

    过去三年,东方国际旗下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已连续运营6列“中欧班列—进博号”。今年“中欧班列—进博号”数量将扩充到4列,预计承运300标箱(TEU)货物,货值将超过3.8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进博号”始发站点包括德国杜伊斯堡、汉堡,波兰马拉舍维奇等,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展品参展进博会的重要运输方式。

    数据显示,上海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200多列,发运集装箱2.5万标箱(TEU),总货重约22万吨,总货值超85亿元,联通欧亚13个国家的120余个城市站点。(东方国际)

     

    华东首条繁忙运输机场联程接驳航线试飞成功

    隧道股份起跑低空经济新赛

    日前,华东地区首条繁忙机场客机与直升机联程接驳航线在上海虹桥机场新虹直升机场试飞成功。这也标志着隧道股份上海路桥承建的上海虹桥机场起降点场址改造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该航线连接虹桥机场与苏州吴江,全程飞行时间为17至20分钟,为商务旅客提供了更快捷的出行选择。

    该航线充分利用客机和直升机的各自优势,旅客在虹桥机场下机后,可迅速转乘直升机前往苏州吴江,极大减少了地面交通时间。这种高效的空中接驳模式为商务旅客提供了更快捷的出行选择。这条航线即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为未来更多繁忙机场联程接驳航线提供了可借鉴范本。

    上海虹桥机场起降点场址改造工程将机场H-16-12西区停车场1地块约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改造为直升机停机坪隧道股份上海路桥项目团队在保护周边构筑物的基础上,拆除了原有部分停车位及绿化,新建了地面、铺装、绿化以及监控、路灯等设施,提升了机场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项目建设期间,团队克服了台风、汛期等不利因素,通过精确分析和严格的项目管理,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和提前交付,为上海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此外,隧道股份上海路桥依托在机场领域的丰富建设经验,承建了宁波杭州湾通用机场场道工程宁海通用航空机场工程场道工程长洲岛P+R公共交通枢纽建设项目首开区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等。展望未来,隧道股份将继续致力于低空基础设施的探索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开拓更加广阔的“蓝天经济”空间。(隧道股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