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8月23日
l国企之窗
上海机场单日航班量和客流量均创历史新高
8月11日,上海机场航班量达到2386架次(其中,浦东机场1597架次、虹桥机场789架次),客流量达到39.7万人次(其中,浦东机场25.4万人次,虹桥机场14.3万人次),单日航班量和客流量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暑运以来,旅游客流和学生客流叠加,上海机场航班量、客流量持续走高。7月1日至8月11日,上海机场共保障航班起降9.6万架次(其中,浦东机场6.5万架次,虹桥机场3.1万架次),日均起降2293架次,同比增长10.1%;保障进出港旅客1534.3万人次(其中,浦东机场974.3万人次,虹桥机场560万人次),日均3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2%。
上海机场针对暑运客流特点,升级硬件设施和优化服务产品,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具人文气质和服务品质的精彩出行体验。分设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国际到达公共区域的外籍人员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入境便利化服务点为旅客提供涵盖支付、问询、通讯、交通等方面的一站式贴心便利服务。
暑运期间,上海机场结合“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以及上海机场人文品牌“中国样·China Young”的打造,推出了为期两个月的“文化+商业+服务”系列活动。浦东、虹桥机场推出“不一Young的夏天,PVG趣飞一夏”等商业促销,组织开展“爱你一‘夏’”周周演等文艺演出和亲子互动活动。(机场集团)
上海电气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交付
海洋工程核心装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由上海电气下属风电集团委托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举行命名暨交船仪式。
“至臻100”总长93.4米,型宽18米,型深7.6米,设计服务航速12.3节;“至诚60”总长72.76米,型宽17.5米,型深7米,设计服务航速12节。这两艘可在深远海风场进行连续运维作业的专用高效船舶,集高效运维、绿色运维、智能运维、安全运维于一体,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不仅具有载货空间大、载重量大的风机备品备件仓储能力,而且自持力超过30天,满足无限航区的要求。
两船配置了主动波浪补偿栈桥,这一关键装备能够克服波浪引起船体位移和姿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实现严苛海况下人员和运维备件的高效转运及风场维护作业,大幅提高船舶运维窗口期。此外,两船还配备了折臂式海工起重机、运维工作子艇、登艇架和铝合金直升机平台,配置先进的智能运维系统,可有效提高运维效率。
海上风电SOV运维母船的出现,可有效缓解目前中国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无法接续作业、往返次数多、效率低、恶劣海况适用性差等痛点,为深远海项目运维提供强有力支撑。(上海电气)
隧道股份打造智能交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服务城市交通提级增效
隧道股份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号召,成立了专注于智能交通领域的专业化公司——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深度整合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装备制造和互联网资源,致力于为城市提供全面、智能化的交通解决方案。
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不仅为软件平台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和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提供专业的综合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还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持续为城市交通“提级增效、智慧服务”,为城市交通精细化、创新化、智慧化发展,持续贡献国企力量。
“专”——数字赋能,领域深耕
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深耕智能交通,通过数字化手段发掘交通领域新潜力。公司围绕核心业务领域,在智慧路、桥、隧项目、城市级智慧停车项目及区域交通管控平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并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
在产品服务专业化方面,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开发的硬件产品,如路测宝和车路协同路侧感知设备等,持续服务于城市道路健康检测及智能网联建设。该设备搭载于市政车辆上,随车辆正常行驶工作,能够自动“诊断”行进路线上的路面病害,并把病害数据发送给相关养护机构,为后续的精准养护提供决策依据。
“精”——注重细节,塑造品质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群的建设和管理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实现分级建设,增强道路设施状态监测感知能力。这类数字化管理平台大大提升了道路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为决策者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公司还通过构建智能交通大模型产品,将其应用于路桥隧等交通场景,打通交通数据管理屏障,提升交通数据治理水平,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实现大交通领域的跨区协调和管理,适应交通行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司在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事件检测与高效管控、数据共享与多方管控、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努力,不断推进管理的高度精细化。
“特”——创新模式,彰显魅力
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通过科研创新与项目实施相结合,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做到技术、服务及模式创新的双螺旋上升。公司拥有多项与智能交通相关的专利技术,并广泛应用到硬件产品以及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此外,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政府、高校及业主等多方密切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和数据互联,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
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充分贯彻隧道股份“资源集成”战略方针,注重产学研模式的创新,从成立之初就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就智能交通行业的痛点和需求开展创新研发,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释放,为实现科创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新”——紧跟科技前沿,探索AI新时代
隧道股份智能交通公司深挖行业痛点问题,填补交通领域垂直类大模型空白,打造“通达交通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大模型产品通过整合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等先进技术和海量交通数据,实现从数据采集处理到智能分析的全流程智能化,支持交通专业知识问答场景和政企辅助办公等场景,为交通行业提供专业化的赋能服务,让城市规划更加合理、让交通管理更加科学、让人民出行更加便捷。
隧道股份将持续深耕城市交通数字化领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赋能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共创智能交通新篇章。(隧道股份)
“老码头”变身绿色智慧港口
上港集团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近日,由上港集团负责运营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同时启动二期建设工程。
“绿色”要素贯穿施工和运营
罗泾改造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千米岸线、百万平方米的码头,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本次正式开港的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三档布置:前档设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后、内档分设两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标准箱(TEU),把码头岸线资源运用到极致。
不止于绿色建造,更要绿色运营。罗泾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岸桥、轨道吊、AIV以及叉车、巡检车等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
国产“大脑”精准管理智慧码头
罗泾港区正在不断蝶变“进化”——综合运用信息、传感、通讯等技术,由“智慧大脑”统筹运营、“三大金刚”精准衔接、“平行运输空间”构造安全环境,集成高效的自动化装卸作业系统。同时,与智能闸口、智能理货、智能计划、智能调度等有效协同,让这座专业集装箱码头全流程升级焕新。
罗泾港区的“智慧大脑”是首次国产化转型应用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该系统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的基础设施,利用自动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实现岸桥、轨道吊及AIV的智能化运转。比如,根据现场生产指令及AIV电量,能自动安排AIV执行换电程序,换电车辆接电指令至换电完成约8至10分钟,无需人工干预。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这“三大金刚”是码头现场作业的顶梁柱。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ARMG和90台AIV。其中,AIV有别于洋山四期自动导引车(AGV)以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的方式,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自车感知识别系统与算法等进行识别、导航,即可实现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准感知,做到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自动驾驶级别达到L4。
全线“调试提速”整装待发
2023年12月,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码头紧锣密鼓地开展调试运行,不断扩大调试规模,持续优化系统功能,码头效率稳步提升。一期工程采购的45台主要设备均正常“出勤”,可达到14条作业路、24个自动化箱区的生产规模。码头生产环节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昼夜最高调试生产量超过4000标准箱。
未来,上港集团将加快推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侧开发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打开上海港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箱量增长新空间,顺应建设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蓝图,打造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航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上港集团)
上海地产集团服务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推动临港新片区产业集聚化发展
上海地产集团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实体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满意度作为行动指南,着力将下属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专业突出的园区典范。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始终按照“高起点规划、髙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要求,对标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园区,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与企业共生共享、共同成长。
聚链成群,构筑起前沿产业“强磁场”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战略,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领域,通过精准对接、链式招商,成功吸引并集聚了近20家国内集成电路装备和材料核心领军企业,吸引总投资超300亿元。在专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招商的同时,园区努力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了佛吉亚、延锋汽车等国内外智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2024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9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224%。其中,随着龙头企业陆续投产、上下游配套不断集聚,园区产值迎来新跨越。此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稳中有升,新能源汽车业快步前进。
匠心筑造,用心用情打造高品质园区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不断完善载体空间和生产生活配套,提升硬件实力,打造开放型、智慧型园区,实现园区内生态、科技、人文的有机融合,做好体贴入微的精细化服务,力求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更多“大掌柜”。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重磅打造“闵虹·智芯源产业综合体”项目,针对集成电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等产业特殊的生产工艺、设备配置、空间需求,打造高标准载体空间,并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物业解决方案。2020年3月智芯源一期项目实现了“当年审批,当年开工,当年交付”。2021年1月,智芯源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聚焦重点客户定制需求,在标准厂房园区内打造定制厂房,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采用“园中园”形式的项目。随着未来智芯源三期项目的开工,园区将形成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充分满足高端企业研发总部、中试、生产等复合型产业需求,让企业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落地+投产的前序工作,全身心投入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快速抢占行业风口。
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将坚持围绕“好环境、暖服务、优生态”的总体方针,把服务发展提升实效作为园区开发运营的重要目标,与园区企业形成共生共享、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建设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的专业化、特色化园区,打造产业“雨林式”生态,为临港新片区蓬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上海地产集团)
上海电气参建上海首个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并网发电
近日,上海电气下属环保成套参建的上海首个绿色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朱桥服务区建成并实现并网发电,进一步推进了交通领域“光伏+高速”应用场景建设。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服务区闲置的屋顶资源,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形式安装,面积约1170平米,占屋顶面积的85%,使其成为绿色能源发电站。项目建设容量243千瓦时,日均发电量约为500度,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可极大减轻服务区用电负载,预计年均发电量20万度,25年累计发电量可高达500万度。并入国家电网后,服务区的发电量已能满足日常一半以上的用电需求,同时每年至少能节约标准煤73.1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75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排放0.08吨,对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助力城市绿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保成套为朱桥服务区分布式光伏电站工程提供了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一体化EPC总承包建设服务,用时仅36天便完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工作。施工过程中,适逢服务区整体提升改造,光伏施工与服务区电气改造、内部装修、结构更新等多个子工程同步进行。项目团队经过科学统筹和计划安排,有效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环保成套将持续围绕“双碳”战略目标,致力建设绿色环保优质工程,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高效、专业、周到的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更多绿色环保技术工程应用场景。(上海电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