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6月6日
l金融工作
浦发银行发布“智·惠·数”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近日,浦发银行发布“智·惠·数”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秉承“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
此次发布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数智产品及权益服务、普惠专营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聚焦普惠客群,从产品创新、组织保障、数字赋能等维度,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触达率和覆盖面,助力更多小微企业。
在产品和权益方面,打造“4+N+X”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以“惠闪贷”“惠抵贷”“惠链贷”“惠保贷”等4款标准化产品为基础,结合不同场景和需求,为客户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同时,普惠客户可根据在浦发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获得“智惠分”,登录“浦惠来了”APP,享受“数字普惠服务生态”的权益。对于银行而言,“智惠分”也便于精准服务,提升与客户需求的匹配度和融合度。
在专营服务体系方面,为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构建了总分支联动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总行层面成立普惠金融部,分行层面组建小微及个人贷款中心,并设立小微特色支行、小微及个贷服务中心等,通过集中高效的服务,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同时,还打造了融合对公、对私服务的数字化展业工具,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主业务经营和个人财富规划的需求。
在数字赋能方面,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运用模型和策略,搭建“百灵隼”营销平台,升级商机管理体系,精准识别客户需求;打造“360全景”风控平台,升级全流程普惠风控体系,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同时,还建立“数智普惠”生态联盟,会同各方,为普惠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智·惠·数”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是浦发银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速推进“数智化”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后续,浦发银行将与各方合作伙伴一道,为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为小微企业主追求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为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浦发力量。(浦发银行)
l国企之窗
ACPP技术首战得胜,上海国企开启沉井建设新时代
近日,随着沉井内水位缓缓下降,由申通地铁集团建设的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103标幸乐路逃生井内,由13环管片组成的井壁逐渐显露,31米深的沉井井壁坚实完整,线型笔挺、滴水不漏。
该项目首次使用了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自主研发的主动控制型装配式沉井(ACPP)设备与技术体系。ACPP是为提升沉井施工效率质量,自主研发的全新技术体系。ACPP本质是对传统软土不排水沉井的预制化、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其中包括两大关键——水下机器人和智能推进系统。
ACPP技术保留了大型沉井至关重要的井底十字梁,采用水下机器人按预设分块扫描式进行开挖;通过集群作业,解决了水下钻机掘进竖井“越大越难”的问题。在下沉阶段,智能推进系统通过数字感知,可自适应调整推力、主动纠偏,实现沉井稳定下沉。不仅根治了传统沉井突沉、倾斜等痼疾,更使沉井工艺迈向了集约化、高速化、精确化、微扰动化。
由于ACPP不做围护、不挖基坑、不降承压水,极大体现了空间占用小、施工效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可满足沉井任意平面形状的需求,实现“自由断面”,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精细化预应力压接的预制装配式井体也确保了结构质量。
具备多项地下空间作业优势的ACPP技术,在轨道交通风井、逃生井、大深度管网系统的盾构顶管工作井、泵站、闸门井、地下停车库等方面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将成为城市超深竖井施工的全新解决方案。
该项目全国首创应用成功,不仅将有效提升沉井施工的效率质量,更标志着隧道股份在地下空间施工细分领域,再获新突破、新成果,对于以最小的周边影响建设轨道交通重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申通地铁集团、隧道股份)
上海电气创新打造大国重器提升发展“含金量”
走进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核电集团”)的制造车间,大尺寸、重吨位的钢铁零部件正在巨大的车间里一步一步进行着工艺流程。
核电集团是专业从事核电装备与系统集成的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核电集团现已成为国内发展历史久、交付业绩多、产品配套全、技术路线广、装备能力强、全球合作深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核电产品覆盖国内所有核电站,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核电装备制造的领导品牌,核电集团研制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国内首台示范快堆项目核心设备等,创下领域内多项“第一”,已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且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8年获得中国工业领域展览最高奖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核电集团创新成果频出:累计完成64项关键工艺改进,成果应用于“华龙一号”、CAP1000等三代技术产品生产中,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实现了“国和一号”“华龙一号”、600兆瓦钠冷快堆等多个首台套设备的全面交付,并在推进核主泵全面国产化、主管道研制和高温气冷堆核岛全套主设备批量化供货能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核电集团首个系统集成项目的散裂靶及主设备原理样机研制、突破了聚变工程用超低温高强度结构钢材料和焊接工艺开发,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可参阅数值的两倍……
日前,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围绕“国和一号”设置了一条产业链长廊,这其中既有核电站的“心脏”“大脑”“大动脉”,也有遍布核岛各处的“血管”“神经”……至2023年底,“国和一号”已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能力,成功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
近年来,核电集团订单总量屡创新高,2023年包含中标订单在内已突破100亿元,这是自成立以来首次订单突破百亿元大关。核电集团将在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上持续发力,既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为打造上海电气核电品牌、上海核电制造品牌做出积极贡献。(上海电气)
上汽集团“七大技术底座”跃迁升级
近日,在“向新十年 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正式发布面向“新赛道”的新一代底座技术。依托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上汽集团“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时代。
10年来,上汽集团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加快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转型步伐,累计研发投入近1500亿元,打造了“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有效专利累计超过2.6万项。2023年,上汽集团销售汽车502万辆,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自主品牌年销量277.5万辆,比重超过55%;新能源车销售112.3万辆;海外市场销量120.8万辆。
潜心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上汽集团在电池、电驱、底盘、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的创新技术突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从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到可混动、可增程的超级混动系统;从引入AI(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座舱,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紧贴用户需求,多品牌战略酝酿新突破。团队以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了荣威RX5、MG4两款爆款车型,还助力MG品牌成为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上汽乘用车也实现了从年销售17万辆到80万辆的突破。上汽集团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品牌矩阵正酝酿新的突破。在2月份举行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全球首秀的智己L6、MG3混合动力等10款上汽智能电动新车参展,向欧洲乃至全球消费者展示了中国品牌、中国智造的强大创新实力。
发力海外市场,率先实现“海外年销百万”。上汽集团在海外建立了整车制造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成立金融公司,并建设自有国际运输航线。7天、24小时快速救援响应等全球统一标准的本地化售后服务,更是为海外用户解决了后顾之忧。在不断深化全球合作的基础上,上汽集团准确把握海外消费者对安全、环保、智能、操控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在2022年推出首款“全球车”——MG4 EV。搭载“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国际一流创新技术的MG4 EV,如今已成为欧洲紧凑型电动车销量冠军,并成功揽获“英法德澳年度车型大满贯”等30余个海外权威奖项。(上汽集团)
上港集团实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长江口南支河段南岸,是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工程,也是上港集团打造的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作为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之一,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将为上港集团长江战略及长三角战略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和新建工程,码头一期设计年吞吐能力260万标准箱,设计岸线长1432米,主营航线为内贸航线。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采购了45台主要设备,形成14条作业路、24个自动化箱区的生产规模。码头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三档布置:前档建设1个10万吨级泊位,后档和内档分别建设2个1万吨级泊位。罗泾码头采用的AIV通过北斗导航,做到了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自动驾驶级别达到L4,从而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相较于在开阔水面造一个新码头,旧码头改造更为复杂。锚定绿色、低碳、环保要求,改造中最大限度利用旧结构和旧材料,而不是全部推倒重来。最终,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拆除下来的30%如混凝土、钢筋等都被再次利用,没有向外运出过一方废料,让工程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在码头转型和工程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落实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
在智慧化港口建设中,工程采用“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AIV+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装卸工艺方案,使用以全栈自主可控的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芯片、存储及数据库系统等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管控系统NEO-TOS,全面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实现生产计划、任务调度、交互控制的智能化运转。
此外,全新研发的水平运输管控调度系统HTMS,实现了AIV的任务调度、路径规划及交通控制、作业交互等核心功能,创新性地实现了不同自动化水平运输设备在同一港区的全自动化混合运转。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的建成投用,可有效缓解上海港“十四五”期间集装箱能力瓶颈压力。上港集团将打造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为上海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贡献智慧和力量。(上港集团)
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持续提升
近日,中国往返巴林的首条国际直飞航线正式开通,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与机场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上海—亚的斯亚贝巴”开航十周年庆典举行,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与埃及开罗机场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机场集团进一步增强枢纽通达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
5月29日,巴林国家航空公司海湾航空GF124航班从巴林首都麦纳麦飞抵上海浦东机场,中国往返巴林的首条国际直飞航线正式开通。巴林正式成为上海定期通航的第48个国家,第105个通航城市,海湾航空正式成为在上海运营定期航班的第107家航空公司。巴林是中国在海湾地区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今年也正值中国与巴林建交35周年,作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举措,开通上海—麦纳麦直航航班为中巴空中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新的空中桥梁,为两国经济、人文交流提供极大便利,也是中巴友好合作关系的见证。
5月28日,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与机场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上海—亚的斯亚贝巴”开航十周年庆典举行。根据备忘录,机场集团与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上海和亚的斯亚贝巴之间的客货运航线航班增量、打造和推介国际中转产品,并加强在运营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为双方长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开通了上海至亚的斯亚贝巴的首条上海直飞非洲大陆的航线,随后该航线上的客货运业务迅速增长,截至今年4月,埃塞俄比亚航空在上海机场已累计运送旅客超126万人次,运送货物超27万吨。
日前,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与埃及开罗机场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本次合作是埃及机场与中国机场签署的第一个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多机场体系建设、中转产品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创新合作模式,为旅客提供更经济便捷的出行体验,进一步深化两地人文交流和文旅推广,共创中非市场新繁荣,共享市场发展新机遇,为促进中非友好合作贡献更多力量。(机场集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