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 第37期

发布日期:2023-11-02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37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3年11月1日


    l  进博倒计时

    进博会召开在即,上海国资国企全力保驾护航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本届进博会规格高、活动多、参展热情高,可谓亮点纷呈。进博会“越办越好”,服务保障精益求精,上海国资国企为盛会全力保驾护航。

    中国太保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升级“零碳进博 零塑办博”行动,在实现进博会碳中和的基础上,邀请参展商、观众、志愿者、媒体等个人参与“零碳进博 零塑办博2.0”活动。一方面,记录参加进博会期间的碳足迹,测算并抵消个人碳排量,助力“零碳”进博;另一方面,开展PET回收再利用,减少塑料垃圾进入环境,实现PET塑料饮料瓶可持续循环,助力“零塑办博”。

    百联集团连续六年参与进博会,借助进博会平台,不断引进全球优质资源,联结中国与世界市场。百联集团将再次亮相消费品展区,打造一个1000㎡的嬗变空间,囊括环保主题、时装主题、香氛经济、未来家居四大版块,描绘了一幅流动应变、五感交汇的可持续生活美学场景。此次BEST-LINKS展台精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进口品牌、超700个特色单品。

    东浩兰生集团将以参展、组展、运营、采购、服务保障等多重身份亮相进博会。参展方面,在食品展区、服贸展区分别设有展台,展现国际商业服务、展示进口健康食品;组展运营方面,珠宝展区迎来顶级国际展团、多家制造业巨头将在装备展区集中展示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服务保障方面,继续为进博会提供主场搭建、主场物流、翻译、志愿者服务、文创、接待、停车等专业服务,积极服务国资分团,继续办好航空和珠宝两场配套论坛等。

    上海银行聚焦进博会参展和观展的境内外客群需求,搭建跨境金融“生态圈”,围绕贸易结算、汇率避险、线上融资等核心需求,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风险、保障交易安全。提升服务“体验圈”,上海银行持续升级“华付通”消费卡服务,为进博会境外参展人士提供境内便捷支付“快车道”,解决其在境内差旅消费时无法使用手机支付的痛点。扩大进博“朋友圈”,上海银行凭借国际化、综合性、境外筹资渠道丰富等方面的战略优势,聚焦全球重点区域发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

    上汽集团将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付旗下智己、飞凡、荣威、MAXUS、奥迪、别克和凯迪拉克等自主、合资品牌的750辆智能电动新车,并组建专业运营保障团队,全力做好车辆使用培训、车辆保养维护、现场技术支持、24小时快速反应等工作,代表“上海智造”担负起为进博会中外嘉宾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中国太保、百联集团、东浩兰生集团、上海银行、上汽集团)

     

    l  国资动态

    以开放促创新,上海国资国企发布268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

    近日,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发布会在漕河泾开发区举行。发布会上,来自45家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268个创新应用场景对社会发布,平均场景需求金额约1700万元,推动构建数字化转型协作生态。

    作为漕河泾科创嘉年华的活动之一,这场发布会致力于以国资开放促进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数字转型发展。上海市国资委介绍,开放场景有利于帮助国企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问题,推动国资国企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以开放集聚“跨行+跨业+跨界”的创新力量,增强国企跨区域、跨产业合作能力,着力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与场景协同。

    此次征集场景呈现四个特点与亮点:

    一是对外开放程度高。45家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全员参与,上汽集团、申通地铁集团、中国太保等12家市属企业开放多于8个的场景需求。同时,开放的场景涉及种类全面,包括数字化转型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用户服务、经营管理、产业协同、数据治理等各个环节。超亿元场景需求共8个,千万级场景需求占比达33%,体现国资场景“应开尽开、能开尽开”。

    二是城市领域覆盖全。268场景中,经济领域141个,生活领域39个,治理领域88个,覆盖城市数字化转型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包括能源产业互联网、超大型码头全过程数字孪生产业平台、城市一网统管等场景应用需求。

    三是数字技术应用新。对比2021年国企开放场景清单,此次场景清单突出了大模型、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研发及创新应用。其中“大语言模型”场景需求13个、“隐私计算”场景需求22个、“基于开源技术的自主创新平台”场景需求18个,另外还包括“ESG平台”“区块链应用”“数据模型”“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的需求应用。

    四是合作共赢层次深。在数字底座、隐私计算、开源技术融合平台等场景需求中,市属国企希望与优秀市场主体开展面向通用及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在保险、轨交、双碳、数据安全等数字化转型场景需求中,市属国企希望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建数字化转型实验室、创新中心、促进中心等。在跨境数据流通、数据产品发布、数据价值挖潜等领域,市属企业希望与各类主体推进数据资源共享流通。

    未来上海将推动市属国企建立场景培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国资国企面向社会的“场景清单”,在开放共享中加快形成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并集聚和推动一批掌握数字关键技术、占据数字经济前沿的优秀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快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上海市国资委)

     

    l  国企之窗

    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上港集团助力“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为顺应世界能源多元化和低碳化趋势,促进航运绿色转型,近日,由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制定的《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纲要》发布。

    2022年1月,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旨在实现上海港和洛杉矶港之间以最清洁、最低碳的方式进行港到港货物运输。倡议发布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港)、洛杉矶港务局(洛杉矶港)和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作为主要发起方,会同各参与方共同协作,积极谋划制定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

    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绿色航运走廊,各参与方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构建的减排框架下,通过志愿合作在走廊上展示先进的物流技术、脱碳技术应用和最佳管理实践,逐步实现航运和港口活动脱碳。

    近年来,上港集团通过完善低碳设施布局,拓展港口新能源应用,港机设备更新改造,基本完成了油改电、油改气等工作,并在传统码头改造、岸基供电、港区光伏发电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达到了5.3兆瓦,港口清洁能源使用程度逐年提升。集装箱码头的碳排放总量从2020年的44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32.6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从每标准箱10.1公斤,下降到6.9公斤。

    尤其在航运新能源加注方面亮点纷呈。近年来国际主要航运公司纷纷开启了建造LNG、绿色甲醇等清洁燃料动力船舶的新趋势。为此,上港集团积极创新,同法国达飞集团等国际主要航运公司合作,大力开拓清洁能源加注服务。截止2023年9月底,累计完成加注57艘次、31.7万立方。2024年,上海港将具备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服务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多种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务业务体系。

    下阶段,上港集团将在投资和建设多种船用清洁燃料加注和供应设施体系,设计和推行激励措施,以及鼓励船舶在"绿色航运走廊"使用清洁燃料等方面,采取更全面减碳工作内容持续减少码头作业碳排放等诸多领域作探索努力,积极支持和参与“绿色航运走廊”建设。(上港集团)

     

    首个漂浮式风光渔融合项目完工

    上海电气风电助力跨产业间融合发展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负责开发建设,上海电气下属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提供风力发电设备及塔筒的全球首个漂浮式风光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宣告完工。

    该项目是全球首个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一体化设计项目,入选“中国科协十大产业技术问题”,被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建成于福建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水深约35米,采用三立柱半潜式漂浮式平台,平台中间取正六边形作为养殖区域,平台上安装有一台电气风电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以及轻质柔性光伏组件,达到集约化用海、跨产业间融合发展的开发目标。

    项目投产后,风力发电机组单日24小时满负荷运转可发电9.6万千瓦时,相当于4.25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量。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的创新融合,也将带来可观的绿色经济效益。

    考虑到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高昂的海上风电运维成本,电气风电从前期设计保障可靠性、实验验证可靠性、数字化赋能运维再提升可靠性三方面着手,充分保证、验证系统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漂浮式风机的运行保驾护航,更好地捕获丰富、持久的风能。

    漂浮式海上风电是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的关键,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3.6MW迭代至今,电气风电稳中求进,在海上风电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不仅积累了中国最大海上风电样本库,还在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实现了行业突破。随着海上风电布局由近海向深远海不断推进,电气风电已形成对于漂浮式风电以及深远海风电开发应用运维等“风电+”拓展业务的能力积累。(上海电气)

     

    数字驱动,智能引领

    隧道股份数智盾构迈入发展快车道

    隧道股份大力实施数字化创新驱动,率先研发了世界首台在软土地层实现自主驾驶的数智盾构——“智驭号”盾构机,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研发并实施的“盾构自主驾驶系统”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盾构自主驾驶系统”正运用于上海轨交21号线4标军民路至康南路区间线。截至今年10月,上行线自主驾驶系统推进总环数达到277环,自动率达到88.3%;下行线自主驾驶系统推进总环数达到327环,自动率达到92.9%,成型隧道轴线均控制在±30mm以内。相较于人工推进,自主驾驶系统的推进速度提升了15%;地面沉降控制至-7.5mm。

    在上海轨交21号线4标中,隧道股份上海隧道首次运用了“智驭先锋”数智隧道项目管理新模式,依托“盾构自主驾驶系统”及配套的“数智隧道管控平台”“全寿命周期设备管控平台”,实现盾构机推进“无人驾驶”、项目现场“一屏管控”,大大提高了施工和管理效率。这也标志着传统隧道施工行业正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加速前进。

    目前,该系统已累计在上海、南京、绍兴、郑州、宁波等5个城市进行了13台次盾构机的项目应用,掘进里程超13公里。

    隧道股份数智盾构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施工信息的精准感知基础上,可快速判断盾构状态并认知周边环境特征,并通过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最终实现自主掘进。数智盾构拥有“超级大脑”——盾构管控平台,该平台具备“标准化数据采集、可视化数据显示、专业化数据分析、系统化数据推送、精细化数据管控”五大核心技术,集聚了隧道股份以往超过550km隧道、13.8TB的数据资产,能够实现工程质量、施工风险、建设进度、盾构设备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管控。

    为进一步挖掘数智盾构潜能,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正在构建盾构同步推拼、管片自动拼装、物料自动运输等技术体系,持续提升盾构法隧道质量的稳定性和掘进施工的高效性。同时,盾构数字化转型也将带动企业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革命,实现隧道股份数字产业链的加速发展。(隧道股份)

     

    上海建工发布行业首个百亿字符知识增强对话大模型

    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建筑人工智能研究室自主研发的建筑行业首个百亿字符知识增强对话大模型Construction-GPT(Beta版)于近日上线,预计今年年内开放建筑专业词嵌入、非结构化文件解析等相关API接口供行业使用。

    Construction-GPT包含规范标准智能问答与查新、工程图集详图智能搜索、内控技术文件智能查询、私有知识库智能构建4项主要功能,技术人员通过对话问答方式,只需5~10秒就能够检索到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即使身处工地现场,也有“行业专家”随行。

    千亿级别模型参数,打造行业首个百亿字符知识增强对话大模型。四建集团研发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建筑专业词嵌入模型、半监督微调、大模型价值对齐3项关键技术,实现了5000多本规范标准、1000多份工程图集、150多份企业内部技术文件的智能解析。与传统人工检索方式相比,技术人员能够一次性快速获得多本技术资料中的相关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通用大模型相比,Construction-GPT不依赖互联网知识库,同时加载了敏感词过滤算法,为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更专业、更科学、更合理的解答。

    高效的模型推理能力,让回答无杜撰、可追溯、易查询。AIDAC数据吞吐加速技术的采用,提高了Construction-GPT模型的推理速度,在无网络延迟测试下,回答仅需5~10秒。Construction-GPT还打破了以往通用大模型的“谣言机制”,避免了答非所问、信息杜撰的情况出现。技术人员能够精确选择大模型索引知识库范围,为每个回答提供准确信息和索引资料来源,一键打开索引资料链接,就可以继续深度查询和检索。

    支持私有知识库建立,打造个人专属智能知识系统。除了规范标准、工程图集、公司内部技术文件等公共技术资料外,技术人员往往还需要根据个人存储资料开展相关检索。为此,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多模态数据解析算法,技术人员只需要一键上传文件,Construction-GPT就可以自动解析24种文档、图纸、音频格式文件,建立个人专属知识空间,打造个人专属智能知识检索系统。

    规范标准一键查新,更多实验室功能辅助项目办公。建筑行业涉及规范标准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技术人员常常难以了解规范标准最新修编情况。研发团队特别建立了规范标准动态数据库,利用近似字符串最优匹配算法,开发了规范标准智能查新功能模块,技术人员一键复制粘贴,就可以快速生成最新结果。今后,Construction-GPT还将上线更多实验室功能模块,助力技术人员的高效办公。

    同步上线Construction-GPT小程序,即使身处工地,也能即刻问答。除了平台网页端,为了方便技术人员随时随地检索技术资料,研发团队同步开发了Construction-GPT小程序端。在同一账号下,小程序端与平台网页端可以实时同步历史问答对话内容,并支持语音输入,方便身处工地现场的技术人员使用。

    未来,四建集团将基于RLHF技术,根据用户使用反馈结果开展强化学习,进一步优化Construction-GPT模型性能,扩展Construction-GPT产品功能,为一线技术人员的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四建集团乃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上海建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