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 第6期

发布日期:2023-02-27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6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3年2月27日

     

    l  金融工作

    深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上海国际集团组织发起的长三角二期基金正式揭牌成立

    长三角二期基金由上海国际集团会同国泰君安、中国太保、机场集团等市属国企共同发起设立,并得到了南京扬子国投、合肥长鑫存储、杭州恒生电子、湖州产业投资等苏浙皖机构的积极参与。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首封签约规模71亿元,落户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长三角二期基金的成立,适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五个年头,是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进展,也标志着长三角一市三省多方聚力共促高质量发展又迎重大成果。基金旨在聚焦长三角地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布局,助力产业链核心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能力和产业体系,带动创新型产业配套落地和规模化水平提升,以投资和服务推动长三角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金将坚持服务发展大局,发挥战略引领力,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加大力度投向长三角战略产业和关键领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服务科技创新,培育底层策源力,助力长三角地区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坚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基本定位,锻造长期持续力。

    上海国际集团于2018年联合沪苏浙皖多家金融机构、产业方、企业集团发起设立长三角一期基金,成为了全国第一支聚焦长三角国家战略的产业基金。运作四年来,一期基金以产业引领深耕细作,以科技创新奋力前行,以区域协同共兴共荣,培育出12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覆盖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测序、创新医药、信息安全可信等十多个前沿领域,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助力长三角地区加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先导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影响力。长三角产业基金一期、二期总认缴规模超过140亿元,已成为市场上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中发起最早、能级最高、规模最大、积累最深的示范性项目。(上海国际集团)

     

    上海银行荣获第三届长三角金科大赛金融机构最佳创新奖

    近日,第三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的获奖名单公布。上海银行“智能时序预测模型在银行运营条线的应用研究”课题从同业457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2022中国金融科技·金融机构最佳创新奖”,彰显了上海银行科技创新能力。

    “智能时序预测模型在银行运营条线的应用研究”基于上海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实践,针对目前网点运营领域存在的柜面现金备付、业务运营指导、机具服务保障等需求,上海银行以时序预测模型的时序特征学习能力为基础,自研时序预测模型。模型上线后,柜面现金备付量级预测准确率达到85%,实现现金库存合理设置,日均全辖库存节约近1亿元。柜面业务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对比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率仅13%,可根据不同场景对服务专员动态调整提供专业建议。

    自时序预测模型应用以来,在网点大规模复业、进博会等重要节点金融服务保障中,为全行运营决策提供新引擎与新动力,极大地增强上海银行应对复杂问题与任务的能力。

    后续,上海银行将不断地扩展智能化模型的建设,通过多核心的智能化数据运营生态,实现“数据清洗→信息加工→知识生成→决策制定”的新AI工作场景,将不同的智能模型和生产系统有机地进行结合,为银行前台、中台提供智能化数据运营生态服务,切实解决银行业痛点,推动运营降本增效,助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上海银行)

     

    l  国企之窗

    亚洲第一 隧道股份设计的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迎来关键阶段

    近日,由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设计的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试水调试阶段。该项目是贯彻执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的重要民生举措。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三大污水处理厂之一,竹园污水处理厂位于长江入海口,建成后将有效改善长江口近岸水环境质量、推动长江大保护。该项目服务面积335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约58.7公顷,服务人口约600万人。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新建120万m³/d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新建120吨tDs/d污泥干化处理设施,污泥干化后送电厂掺烧污泥处理设施、新建进厂总管和尾水排放管,位列亚洲第一。

    为实现消除竹园污水厂现状存在的旱天溢流、大幅削减雨天溢流的目标,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项目立足流域角度,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分析了竹园污水区域现状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提出采用“调蓄设施+处理设施”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以缓解区域合流污水输送干线设计能力与末端处理设施能力不匹配的矛盾,在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同时,兼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稳定可靠性与技术经济性,并率先在国内开展水务行业预制拼装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试点,保障工程质量并控制工程风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解。(隧道股份)

     

    促进城市绿色出行 申通地铁集团助推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互联19城

    近日,上海地铁与南昌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上海市民使用“Metro大都会”APP就可以方便乘坐南昌地铁,南昌市民可使用“鹭鹭行”APP便捷乘行上海地铁,一码畅行双城,“轻装”更便利。

    至此,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乘车二维码与全国包括长三角区域,以及青岛、兰州、北京、广州、重庆、天津、呼和浩特、武汉、南昌等在内的19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范围覆盖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铁城市。

    上海地铁持续推进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力求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乘客。当前,上海地铁采用“MASS(出行即服务)”理念简化出行支付,乘客打开“Metro大都会”APP可以在不同城市地铁使用二维码乘车,下载一个APP,方便多城市出行。

    此次“沪洪”城市轨道交通的“强强联合”,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携手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及票务共享的优势。在“互联互通”工作开展过程中,“沪洪”两地克服了跨区域兼容、票务结算等难题,两地市民相当于有了一张地铁“通票”,不仅方便市民跨城交通出行、促进城市间绿色出行,同时也对推动区域轨道交通融合共通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申通地铁集团)

     

    央地携手深化能源领域合作

    国家电投、上海电气、申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国家电投、上海电气、申能集团在沪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围绕重大能源保供项目推进、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开发、城市能源安全供应、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推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地达成共识。

    根据协议,三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重型燃机重大专项、核能投资与装备研发、重大能源保供项目建设、火电新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绿电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央地合作典范。(上海电气、申能集团)

     

    上海电气品质电机助力长江淮河“牵手”

    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

    近日,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上海电气参与了其中12座泵站建设,共提供60台大中型电机,累计中标金额占工程配套电机设备总投资95%以上。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也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自2018年中标朱集泵站以来,上海电气便以“精品工程”为目标,由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抽调条线骨干力量组建项目团队,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团队成员严控项目重要里程碑节点,以优异的制造水平、严谨的质保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努力克服疫情等不可抗因素,稳步推动项目实施,确保了整体工程按期实现试通水通航。

    值得关注的是,蜀山泵站作为该工程中最大的泵站,同时也是亚洲最大容量的混流式电机泵站,设计难度较高。为此,上海电气技术团队利用国内先进的电磁分析平台,设计出一套高性能参数的电磁方案。在项目执行阶段,更是进行了全三维的刚强度分析、关键部件的模态分析以及整机的通风分析,努力提高泵站电机整体质量,最终实现了振动、噪声、效率等关键参数性能远高于招投标文件要求。

    东深供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珠三角供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这些国家重点民生工程中,上海电气始终深度参与其中,充分彰显了在水利行业的强大技术实力和市场主导地位。未来,上海电气还将通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交付、智能运维等新技术、新方法,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性能优异的新一代智慧主电动机,助力用户打造精品工程。(上海电气)

     

    上港集团获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

    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命名2020—2021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决定授予上港集团等195个单位“2020—2021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称号。该荣誉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对在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贡献突出的集体进行表彰。

    上港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上海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殷切嘱托,近年来立足“1+3”战略体系,锚定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目标,在科技、区域、业态三方面深耕发力创新发展,着力巩固港口装卸物流和科技创新领域世界先进水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为全球物流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上港集团)

     

    上海建工设计建造沪上首座“花园式”全地下污水处理厂

    位于上海宝山的泰和污水处理厂,是上海首座“花园式”全地下污水处理厂,由上海建工旗下市政总院设计。其中一期(规模40万立方米/日)已投入使用。近期,由上海建工机施集团承建的二期扩建工程THK1.1标正在紧锣密鼓中顺利推进。

    二期工程占地8.83公顷,计划2024年建成,扩建完成后规模将达到60万立方米/日,同时新增污泥处理规模每日35吨干基,将成为国内全流程全地下式集约化布置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地下是污水厂,地上是公共绿地。泰和污水处理厂是国内水、泥、气、声综合治理标准最高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尤其在噪声方面,由于为全地下式,多重密闭加罩,因此对外界不产生噪音影响。

    全流程+灵活性,是这座地下污水处理厂的特色。全流程包括进水预处理单元、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尾水消毒单元、污泥处理单元、臭气处理单元和生产辅助配套单元等,都被设置在地下箱体内。同时设有15万立方米污水调蓄池,极大提高系统运行的灵活性。

    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地面公共绿地的组合,让土地价值得到了较大利用。厂区充分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运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实现年径流控制总量达到85%,即33mm以下降雨就地消纳不外排,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用新技术实现高标准。此次扩建工程主要包含一体化箱体桩基工程、基坑围护、主体结构及总平面工程,由上海建工机施集团承建。为了这个项目的建设达到最高标准,项目团队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如增加混凝土支撑伺服系统,采用结构池壁无拉条钢膜,制定尾水管不停水割接方案等。(上海建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