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增刊第8期--60年,一家老牌科研院所何以历久弥新 ——上海建科院集团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18-03-19
  • 上海国资
  • 上海国资

     

     

     

     

    增刊(8)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 海 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2018年3月16日



    60年,一家老牌科研院所何以历久弥新
    ——上海建科院集团改革发展纪实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组建上海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上海建科开始了六十年的奋斗历程。六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施工技术研究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阶段,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现在的上海建科已成为拥有30余家控股公司,立足于建筑科学研究并延伸至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产业链,聚焦绿色低碳、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领域,形成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工程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规划设计、环境技术和若干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的科技型企业集团。

    忆往昔峥嵘岁月。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踏着创新发展的脚步,上海建科走过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历程,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六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的初心

    60年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属国家建工部华东工程管理总局的“材料试验所”和原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的“施工技术研究所”合并,建立“上海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上海建科即发源于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基础薄弱,科研人才紧缺,而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大潮中,对建材的研究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肩负重任的“上海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从一开始,就以科技创新为第一要务。该所成立第二年,就开始启动最著名的“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从正式立项至今,“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成果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使上海地区粉煤灰利用率达到99%,全国推广后利用率超过60%,为国家土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做出了巨大贡献。

    秉承严谨理性的科研精神,上海建科不断探索、突破,用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从最初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到脱硫废渣、建筑废弃物、钢矿渣微粉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高性能混凝土成功研制,再到防火、防腐等特种涂料的开发应用,上海建科在建筑材料行业中的主力军地位得以确立。从混凝土结构及钢筋、钢材技术,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研究,到建筑结构抗风与抗火、预应力结构及施工、防坠安全器等建筑机械研发,再到建筑结构诊断和性能提升、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既有建筑结构评估改造技术,上海建科在城市建设中的“建筑专家”地位得以确立。从对建筑原材料进行基本测试,到为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提供检测,再到拓展桥隧、防火、遮阳检测评估、职业卫生评价等新的业务领域,上海建科在城市建设中的“质量卫士”形象得以确立。从国内最早开展生态建筑技术研究,设计、建造了全国第一幢生态建筑示范楼、主编第一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承担第一个国家绿色建筑领域科技攻关项目,到绿色建筑上升为国家行动,上海建科在绿色建筑、建筑环境领域的国家队地位得以确立。从第一个监理项目海伦宾馆,到重大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BIM技术应用研究,再到项目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上海建科在工程咨询行业中的标杆性地位得以确立。

    近十年来,上海建科承担国家、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322项,获得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项83项。仅2017年,上海建科牵头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11项,参与课题19项,继续保持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等传统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升了既有建筑防灾、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建筑结构运维安全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技术地位。其中,成功牵头“基于全过程的大数据绿色建筑管理技术研究”和“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2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上海市企业中排名第二,科研院所(含中央在沪的)中排名第三。

    在科学研究和市场服务的过程中,上海建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被誉为“行业内的专家”。伴随着企业的稳步发展,上海建科的职工人数由1958年的62人,发展至目前在册员工40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700余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近50%,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0余名。具有一级技术职业资格(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等)的人员近900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专家8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带头人近30名。六十年来,一代代科技人才成长起来,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将创新精神代代传承,推动着企业稳步前行。


    率先突破,为科研院所改革探新路

    六十年的上海建科,历久弥新。嗅觉敏锐、贴近市场,注重科研成果转换、服务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是这家老牌科研院所的鲜明特征。在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建科历经多次体制机制转变,每个重大转折点上,上海建科总能先行一步,抓住机遇,取得率先改革的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建筑业成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1992年,上海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下,城市建筑业步入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成为这阶段的主旋律,当时上海建科内部试行企业化管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基础,率先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还出资组建了一批专业化子公司,使之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科技日新月异,建筑产业迅猛发展,建科人以战略规划为指引,通过体制的改革转换,机制的不断创新,面向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服务,实现了由科研单位到科技型现代服务企业的跨越。上海建科于2001年1月完成了转制工作,从一个事业单位转变为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抓住市场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会,完成了企业化再造,集团规模、产值、科研成果实现了稳步、高速成长,逐步走上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国资改革大幕开启。2014年,上海建科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部署,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5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市国资委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所持上海建科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上海上实和国新(上海)公司,形成了国有股权的多元架构。2017年6月,上海建科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举行混改增资协议签约仪式,标志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完成。上海建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市国资委系统集团层面科研院所混改第一单,对深化转制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默默奉献,以智慧守卫城市公共安全

    在建筑研究的科技创新领域,上海建科是业内名声赫赫的排头兵,而在上海和其他国内城市的日常运行中,它则是长期默默守卫、在关键时刻贡献力量的幕后英雄。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城市运行安全无小事,看似平常的城市建筑建材,关乎千万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着这座全球城市的声誉和品牌。一方面,着眼长远,上海建科率先开拓绿色节能技术,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当突发事件与重大事故发生时,上海建科总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守卫城市公共安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在2016年5月上海中环抢险、2017年外白渡桥撞桥等突发事件中,上海建科总是第一时间抵达事故现场,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并协助研究应对措施。

    近年来,校园“问题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成为家长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建科急社会之所需,2016年率先主持编制了国内首个《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团体标准,为塑胶跑道的质量控制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第三方机构,上海建科年复一年、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担当着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安全卫士”。近几年来,上海建科作为主要技术支撑机构,先后参与了上海莲花河畔景苑楼房倒塌事故、“11·15”胶州路特大火灾事故、“达芬奇”家具事件等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工程和产品质量事件的处理工作。在“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上海建科参与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任务。2010年,上海建科又参与了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三县的“交钥匙”项目,承担代建和监理工作。

    通过各项应急事故的处理所建立的扎实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上海建科积极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主动帮助企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支撑作用,成为保障质量、守卫安全、传递信任的典范。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建科将以成立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乘改革创新之东风,举勠力同心之合力,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