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行长袁伟勇: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发布日期:2025-09-30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为进一步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市委宣传部开展了2025年度“奋勇争先实干家”媒体集中宣传报道。

今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界面新闻、劳动观察、青年报、中国城市报等主流媒体集中刊发“奋勇争先实干家”系列报道,讲述浦发银行科技金融“工程师”袁伟勇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奋斗故事。报道详见↓

图1.png

在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二楼的创新中心内,画着一棵写满代码的“树”,“树”上是支行合作支持的115家上市公司代码。

这里是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也是张江科技支行行长袁伟勇设立“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的地方。

入行16年,袁伟勇从“学生兵”成长为“示范者”,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他带领团队了解技术、深挖需求、精研产品,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图2.png

“技工”到“工程师”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在此汇聚,创新生态活力四射。这里的科创人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兼具国际化视野,很多新想法有落地的可能性。

这样的区域客群特征,让袁伟勇把“专业性”放在首位。“银行人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要了解行业的特征、周期性、风险点,了解我的客户。”

基于这一特点,工作室凝聚起支行骨干,成立“三大先导产业”行研小组,针对细分赛道展开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度探索。工作室的九名成员来自各个条线,平均年龄30岁出头,被袁伟勇称为支行里“精英中的精英”。

“我们不仅要做熟练运用现成产品的‘技工’,更应成为有能力设计出满足需求产品的‘工程师’。”他说,“这需要一线团队与中后台——授信、产品、合规等部门密切沟通,将客户痛点转化为可行的金融方案。”

截至目前,浦发张江科技支行已落地各类首单业务超60笔,包括全国首单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贷款、临床转化知识产权信托保管业务等,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种子”到“热带雨林”

一粒种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乃至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在袁伟勇和团队构建的“科创企业融合服务视图”里,答案清晰可见。

在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成长阶段“按图索骥”,找到所需的金融“活水”:种子期有创业辅导和天使融资,成长期匹配“A/B轮”融资工具,进入Pre-IPO阶段则有股权激励贷款、人才贷等创新产品,而上市后还可获得固定资产投资、跨境资金池搭建等支持。

在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行业,袁伟勇带领团队与技术大咖深入探讨行业前沿,把复杂的科研需求与金融逻辑精准对接。由此催生的“浦创贷”“浦投贷”“浦新贷”等金融工具,像一场场及时雨,滋养着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

如今,在浦发张江创新中心的“孵化土壤”里,千亿市值的“乔木”客户、百亿市值的“苗木”客户,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灌木”客户共生共荣。50家入孵企业中,已有5家进入融资阶段,2家孵化毕业。这一片“雨林”生态,正在不断自我更新。

“学生兵”到“示范者”

从业16年,袁伟勇对服务科创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年,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他感慨,“我们推出的很多信用类贷款产品,在早期根本不可想象,如今却已成为服务科创的主流方式。”

但仅靠银行内部的产品创新还不够,袁伟勇逐渐意识到,想为科技金融服务的未来探路,必须要借助制度创新开启新的实验场。如今,张江科技支行的“创新中心”不仅是产品孵化器,更是制度创新的实现窗口。许多此前只在宏观讨论层面的政策,在这里有了样板、有了实践。

在这样的过程中,袁伟勇也从一名基层“学生兵”式的银行人,一步一步进化成如今站在科创金融前沿的“示范者”。

图3.png

图4.png

图5.png

图6.png

图7.png

图8.png

图9.png

图10.png

图11.png

图12.png

图1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