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共此“厅”,长新公司在水乡客厅书写“两山”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18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图1.png

方厅水院是水乡客厅中跨越沪苏浙三域的长三角标志性建筑,水乡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跨域连接,更在双碳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持续擦亮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底色,长新公司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和绿色建设,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江南传统文化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

项目创新集成国家近零能耗、绿建三星、上海超低能耗等设计标准,将位于青浦、吴江、嘉善的五个场馆统一规划,通过系统性设计、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等方式,打造国内节能减碳与技术创新双领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具体实践中,通过综合利用建筑外围护、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机房、光储直柔系统示范、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等技术,其中屋面建筑光伏瓦做到应装尽装,位于沪苏浙三地建筑体部分的光伏产生的电量最终汇聚至上海侧变电所,在优先满足项目自身消纳同时,余电并网至上海电网,形成跨省级行政区的能源互联系统,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因行政壁垒导致的绿电消纳不均提供样板。此外,还打造了“方厅水院”数字化智能碳管理平台,横向与第三方系统数据互动,纵向作为“水乡客厅”平台建筑模块实际应用的一部分,推动数据与应用“纵横贯通”,实现跨域一体管控形成跨域互联、文化展示、生态观景于一体的“时空走廊”,从而全方位探索并实践生态友好型发展的创新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技术和措施,方厅水院年度平均产生绿电约407万千瓦时,总CO₂减排量约1940吨,综合节能率达82%,超过新国标要求,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双碳”样板。同时,大型近零碳公共建筑的示范效应正助力撬动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重塑公共建筑的经济逻辑、抢占绿色技术标准制定权、推动低碳产业升级新赛道,方厅水院用一栋建筑的能量,推动从“地方割据“迈向“零碳共同体”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