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隧道股份以科技赋能生态治水

发布日期:2025-04-21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隧道股份秉持着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的目标破题淤塞河道,重塑生态基底,为上海织就生态绿网。

 

重塑江南水乡的生态基底

 

上海奉贤区柘林镇生态清洁

小流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在上海市奉贤区,一场以“水岸共治”为理念的生态修复行动正悄然重构江南水乡的生态肌理。由隧道股份城市环境承建的奉贤区柘林镇生态清洁小流域(法华村、奉柘迎龙村治理单元)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涉及河道68条46.88公里,隧道人通过“活水循环-生态修复-污染防控-景观重塑”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为平原河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提供了可推广的“奉贤范式”。

图1.jpg

 

水岸共治打造水清岸绿水乡生境

隧道股份城市环境以系统性水岸同治重构河网生态基底,形成“功能修复-污染防控-生境再造”的治理闭环。通过总长85.19千米的4类生态护岸组合与28万平方米陆域-斜坡-水生植物矩阵,构建多层次生态屏障,提升滨岸带生物多样性。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创新采用ISER固化土岸坡+137处农田排水口生态化改造,拦截氮磷污染物,提升岸坡抗侵蚀能力;内源治理则通过围堰清淤移除底泥,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步应用生态筋护岸、曝气增氧技术,贯通68条河道水网,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生境,破解从“掩鼻而过”到“开窗见景”的治理密码。

图2.png

 

基建升级打通乡村毛细血管

项目以基础设施升级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激活乡村发展“微循环”。建设中,隧道股份城市环境拆坝建桥11座,破解河道阻隔难题,将村民绕行距离从3公里缩短至百余米,打通生产生活“最后一公里”;新建286座水桥,串联农田与水系,破解江南水网流动性不足难题。在村民聚居区,建设亲水景观带,取代昔日黑臭沟渠,融合生态护岸与乡土植物,成为日常休憩空间。同步实施的农田排水口生态化改造,可降低农田农药溢流量,配合水质提升工程,带动提高周边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使生态治理成果直接转化为农民增收动能。

“行路难”到“水陆畅达”,从“避水而居”到“亲水乐水”,隧道人用实践让生态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

 

打造都市河道的科技样板

 

上海普陀区中槎浦水系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作为市级“最美河道”创建示范工程,由隧道股份城市环境承建的普陀区中槎浦水系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外源拦截 - 内源控制 - 水体净化 - 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治理模式,在新槎浦、连浦河、中槎浦等河道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普陀样本”。

图3.jpg

 

硬核科技解码生态治水方程式

中槎浦水系涵盖中槎浦、新槎浦、翔二河、连浦河、武威河等 5 条河道,整治总长度达 9.972 千米。隧道股份城市环境创新构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维防控体系,通过多项技术集成实现水生态修复:在底质改良方面,采用25000㎡底质改良协同技术,结合近25000㎡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复合净化层”,形成底泥稳定、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水体净化环节,布设7200余米抗冻耐腐蚀PVC生态软围隔,形成独立净化单元,配套智能微孔曝气系统,创新采用沉水式风机与自沉橡胶软管组合技术,攻克传统曝气设备易堵塞难题;生态构建方面,水面建设搭载生物绳挂膜系统的生态浮岛形成“水上花园”,水下培育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形成多层次生态屏障,通过物化-生物协同治理,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景观效果。

图4.jpg

 

城河共生让成果走进市民生活

中槎浦水系综合治理以“城河共生”为理念,将治水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享的生态福利。隧道股份城市环境通过重构“水下森林”与“水上花园”立体生态链,5条河道将焕发新生,9.9公里滨水空间将变身市民家门口的“生态会客厅”。

同时,项目依托智能化运维体系,通过溶解氧在线监测与曝气设备联动控制,实时优化水体环境;生态浮岛搭载的生物绳挂膜系统不仅加速水质净化,更以“微缩湿地”形态吸引市民驻足观察,成为亲子自然教育的鲜活课堂。完工后的中槎浦水系,不仅会成为城市“绿脉”,也会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社交的活力纽带,诠释“人水相依、城河共荣”的美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