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集团下属漕河泾开发区高效赋能科技创新,加速科创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5-03-04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临港集团下属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始终以“科创漕河泾”为使命,致力于为园区企业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专业服务。公司通过构建“预孵化-孵化-加速”三级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质量平台,赋能产业前沿领域;设立高质量孵化器,汇聚顶尖人才与科学家。公司正以创新链的“双向延伸”、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助力企业突破成长瓶颈,不断实现从“金种子”到产业化的飞跃。

 

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启动项目公开征集、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链全球,创未来”漕河泾会场活动相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创精英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2024年漕河泾开发区共计披露融资金额超60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超越了前3年。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产业园区的运营智慧,更是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场在新时代的进化密码。与其说是园区企业实力“硬”,不如说他们生产力“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在其中占了大头。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40岁”的漕河泾开发区已经提前布局了一些看似和传统产业园区服务不大相关的探索与尝试,如推动园区创新链向两端延伸,构筑有组织的科创生态……布局新质生产力一盘新棋。

图1.png

 

在上海不断完善科创全链条、加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漕河泾开发区正在把自己打造为一个关键节点,去高效链接创新主体。向前,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顶尖科学家团队,让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离产业更近;向后,聚焦成果转化孵化,提供孵化器、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基金矩阵等全周期服务,让更多高成长性企业脱颖而出。

这种“双向延伸”的优势,在漕河泾园区内的医药企业成长轨迹中可见一斑。2024年6月,申康中心-漕河泾临床创新转化基地在漕河泾开发区揭牌,携手37家市级三甲医院,联合打造集技术研发、概念验证、转化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转化平台,深度赋能生物医药企业临床研究和医企合作成果转化。转化基地为园区企业沈德医疗的“肿瘤治疗设备-磁波刀”,博动医疗的“超声血流分数测量系统”“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测量软件”,朗迈医疗的脊柱和运动医学产品等提供支持,推进了国产创新技术及产品在临床研究与注册报批中的进展。

这种创新链的“双向延伸”,还具象地呈现在漕河泾产业生态的空间布局上:站在漕河泾科技大厦顶层的观景平台俯瞰,星环科技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中电科21所的智能产线仅一街之隔。漕河泾开发区正在把创新链拉长到基础研究端和产业化端,让实验室里的“金种子”能直接看到产业化的阳光雨露。

 

图2.png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桥梁,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转型的重要途径。为此,漕河泾园区联合高质量孵化器打造“预孵化-孵化-加速”三级体系,如同三级火箭推动科创企业突破成长瓶颈。

2024年,漕河泾开发区共有33个“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认定,其中经漕河泾开发区高新成果转化联络站推荐项目达14个,这些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以亚数信息科技为例。近年来,漕河泾科创服务团队为亚数信息科技提供了科技政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多项服务,通过“知识产权+科技政策+科技金融”三维一体成体系的服务,助力亚数近年来实现创新“蜕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园区与亚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3.png

 

漕河泾开发区借鉴硅谷Y Combinator孵化模式,即“基金+孵化+创业社群”,成立了AI校友中心孵化器。目前已启动两期共计6000㎡载体运营,有48家企业入驻孵化器,其中2家企业成为潜在独角兽,估值已超10亿元人民币,30家企业向市场推出产品。

在专业人才集聚方面,AI校友中心已成为创业企业年轻化、从业人员精英化、创业人员类型多元化的创客集聚地。链接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交大3A校友会等重要人才窗口,储备人工智能最前沿领域顶尖人才,成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65人,其中硕博士占比达到52%。

 

图4.png

漕河泾开发区AI校友中心

 

而在另一个高质量孵化器-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中,依托基石科学家和科研力量,通过优化项目筛选机制,确保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自成立以来,孵化器已引进中科院院士彭练矛、香港大学席宁教授、上海交大博导王皓、上海大学博导袁建军等多位国际顶尖基石科学家,形成“科学家矩阵”,推动众多具有前瞻性的创新项目入驻孵化。

 

图5.png

漕河泾开发区内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图6.png

 

在庆祝建区40周年的节点上,漕河泾发布了《漕河泾开发区服务体系》和“科创漕河泾”发展愿景:至2035年,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示范,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样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部枢纽”全面建成。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漕河泾开发区的进化史恰似中国科创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造车间”,到培育自主创新的“热带雨林”,再到如今布局未来产业的“数字生态”,这个14.28平方公里的园区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进化速率。

其成功密码或许可以归结为:在坚守市场化基因的同时,不断重构政府、企业、高校的创新生产关系;在深耕硬科技的同时,持续创新制度供给和生态运营;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始终保持敏锐的产业触角和变革勇气。

 

图7.jpg

漕河泾开发区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而至,漕河泾开发区再创业、再出发,致力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和世界一流科创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