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交所今年交易额已突破40亿元,数据做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壮大

发布日期:2024-12-25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近年来,联和投资公司下属上海数交所以独特的方式不断赋能创新创业,使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重要支点。截至目前,上海数交所今年交易额已突破40亿元,较去年的10亿元和2022年的1亿元有极为明显的增长,而挂牌上架的数据产品则超过4500种,是去年的两倍多。

 

为硬科技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正在勾画未来,数据本身也构成新增长。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数据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数据与科技更好结合。过去一年,上海特别注重在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领域中,放大数据的乘数效应。

在生物医药领域,除了以数据化解“融资难”外,今年的另一大突破就在于填补临床研究数据的“供需缺口”。几周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与上海数交所合作,将旗下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运营的市一医院后勤数据成功挂牌。作为全市医疗公共数据交易的“首单”,此举为激发医疗机构“供数”动力、释放“用数”活力探索出新模式。

AI(人工智能)领域,针对自动驾驶企业对数据的渴求,浦东在上海数交所支持下,将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无人驾驶算法和场景数据挂牌,提供给主机厂、车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等,让他们能更高效优化AI模型。

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语料“燃料”。今年,上海数交所率先建成语料专区,引导相关数据产品上线流通,特别是针对高质量学术数据,他们根据语料开放度和质量的不同,为各供方制定差异化策略,以支撑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

此外,围绕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上海也积极完善数据生态,赋能产业发展。今年下半年上线的“碳板块”,在初期就形成超过50个产品,能撬动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绿色贸易等多个领域。

 

从数据产品到数据资产

 

作为国内率先建成数据交易所的城市,上海通过数交所平台实现了数据产权确权、推动数据跨界流通的先行先试。上海今年依托于数交所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这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一套制度。交易体系遵循“真实可信、合规可控、记录可溯、创新可拓”四大原则,打造“登记、估值、交易、披露、处置”五项核心功能,以确保数据资产能规范、透明、公开交易。

从数字经济的角度观察,资产是比产品更高阶的形态,特别适合通过金融活动,放大其辐射效应。过去半年中,面向产业升级、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大场景,上海基于数字资产交易,推出“数易贷”“数资通”等一系列创新应用,并得到多家金融机构的认可与配合。

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依托上海数交所的数据资产平台,为浦东一家元宇宙企业提供3000万元授信额度,创下同类企业获批授信金额之最。类似的,静安一家数据服务商也基于其数据资产,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获得融资,实现数据资产从入表、登记、评估到融资的闭环。

随着数据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上海数交所目前场内数据资产总价值已超过15亿元,为“轻资产、重数据”的高科技企业对接金融服务授信金额超过5亿元,为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作出上海贡献。

 

“首创”“首发”凸显引领地位

 

立足浦东引领区、上海自贸区等改革试验田,上海一直在努力推进数据领域的创新,今年同样有一系列“首创”“首发”问世,从而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凸显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引领者的地位。

基于全球通行的模式和中国特点,上海数交所今年探索形成“2+3+4”的建设模式,并率先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出数据空间。这一“数据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借助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流通环境,让医院、企业、科研单位等放心提供相关研究数据,通过交叉应用,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试剂盒、药物等的开发门槛。该模式有望在将来为更多行业的敏感数据流通提供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