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3个项目荣获2024“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

发布日期:2024-12-17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近日,上汽集团的3个项目分别荣获2024“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三等奖与提名奖,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

图1.png

由上汽集团推荐,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完成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镀层失效分析与工艺优化”项目融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相关专业优势学科,依托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启动实验室合作,掌握金属极板腐蚀机理,全面优化金属极板镀层结构及制备工艺,减缓金属极板的腐蚀与衰减。开发的纳米金镀层体系支撑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ROME M3平台电堆产品开发,完成8000小时台架耐久性考核,系列工程产品批量交付运行,对于保持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产品在金属板燃料电池细分领域的出货量位居全国首位。

研究成果不仅提升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耐久性,而且与传统电镀金镀层(厚度为180nm)相比,单片金属双极板的纳米金镀层材料成本下降约50元/片。燃料电池是一种环保、高效与高功率密度的发电方式,双极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件。相比石墨材料,金属薄板由于可加工性好、价格低廉,已成为燃料电池极板制造的优选材料。开展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镀层失效分析与工艺优化对于提高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液力变矩器产业化

图2.png

为打破国际垄断,拥有自主正向开发核心技术,上汽集团下属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于2008年成立了联合研究所,这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正式启动。研究所由项目管理委员会领导,依托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同济内运行,采用协同推进、矩阵管理的模式,各方明确责任与分工,形成一支企业与科研院所充分融合、一体化管理的团队。

从产学研启动合作到现在产品实现国产化量产,历时16年,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液力变矩器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在自动化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建立了设计分析优化一体化系统,将液力变矩器改型设计、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进行模块集成,整个性能优化设计周期缩短了80%以上。改型设计方面,对流道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实现了“一键更新”改型;仿真计算方面,对网格划分和仿真参数设置过程进行了程序编译,实现了不同改型设计不同工况仿真的自动化运行;多目标优化方面,选用自动化搜索优化策略方法,根据仿真计算结果选用最佳的优化方法,优化效果显著提高。整个一体化系统运行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噪声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

图3.png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申报“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噪声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授权发明专利4项、登记软著1项、发表论文7篇(5篇被EI收录)、编写团体标准一项。

该产学研项目产生的核心技术成果均已成功落地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了驱动电机振动噪声机理研究,建立了驱动电机噪声仿真平台;基于振动理论和隔振技术,设计了低振动噪声电机试验台架;基于声品质理论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电机阶次噪声评价及控制方法;研制出了低噪声永磁同步电机。截至2023年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人民币。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了以北京理工大学李惠彬教授为导师、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共培养了8名研究生;两家企业参与本产学研项目的年轻员工经过项目的锻炼,在电驱动声学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如今都已成为所在部门的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