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投集团投资建设的北横通道新建工程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不断探索“四新技术”应用,完成市重大工程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北横实践。
智慧北横
在北横通道项目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数智赋能”,通过综合应用信息感知、信息传输、分析处理等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大脑”,建设具备主动感知、信息互联交互和自动控制等多种功能的新型隧道。
实现隧道智慧化建设。北横通道通过开发全生命周期BIM+GIS协同管理平台,应用BIM赋能建设管理,实现工程信息集成共享、高效传递,打破工程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单位间信息沟通壁垒,显著提高项目管理能效,实现智慧建设管理。通过全过程BIM建模,深化关键设计、消除管线碰撞点、优化施工工序,实现未建先试,提升管理精细化。各参建单位参与建设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管理平台推进进度、质量管理能级提升,实现建设管理数字化。局部关键节点如穿越轨道交通等,通过管理平台实时管控、智能预警,实现建设管理智慧化。
持续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北横通道工程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创建基于工程安全生产的现场精细化管理平台。充分挖掘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深度,实现全覆盖视频监控、全自动人脸识别及实名制管理系统、全过程基坑数据自动化监测(包括沉降变形、水位监测)、全维度环境监测(扬尘、噪音、气候)、全方位无人机定期航拍监控、全能效智慧用电系统等各类管理系统等,试点启用“岗前教育”和“关键人员考勤”两大应用场景,实现对工地智能化实时监管。
国内首次城市地下长隧道无人摊铺。无人驾驶沥青道路施工技术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能化、精细化施工技术,无人摊铺设备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获取到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并通过算法计算,规划最佳的行驶路径,从而高效地完成作业,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压实度,大大减少了对驾驶人员的依赖,具有减轻环境对施工人员影响、降低安全隐患、提升施工精度等优势。北横通道工程在西段天目路立交完成高架路段的无人摊铺试验,在东段杨树浦港井至黄兴路井隧道区间完成国内首次城市地下长隧道无人摊铺技术应用,攻克了无人摊铺定位精度、实时检测反馈、精确控制等技术难题,改善了职业环境,释放人工,工效提高约30%,助力交通工程智能建设发展迈出一大步。
绿色北横
北横通道建设全过程积极响应绿色、低碳的要求,以精细化管理和绿色化建造为指导思想,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践行绿色新质生产力,推进交通绿色建设“双碳”经济发展,践行“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愿景。
创新采用集约高效的城市立体交通新模式。首次大规模利用深层地下空间,采用直径15米盾构隧道,按“单管、双层、双向、六车道”集约化布置,在城市核心密集建成区,构成14.7千米的城市地下多点进出快速连续流地下快速路。创新采用小客车专用快速路技术标准,采用3米宽,3米高的车道标准,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满足90%的城市车辆通行需求,采用一条外径15米盾构隧道解决了双向6车道交通通行功能,实现同等功能条件下最小地下空间占用。
国内首创隧道内免装饰混凝土工艺。为以点带面推进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品质,隧道内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免装饰混凝土工艺,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浇筑,用自然质感替代隧道装饰环节,节能环保,也方便了今后运营养护。隧道全线共施工清水混凝土侧墙约2.8万方,取消装饰板约13万平方米。针对北横通道清水混凝土侧墙面临面积大、距离长、隧道内特殊光照条件及隧道内特殊环境等实际情况,建设方见招拆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通过科学化的专项研究、大量的现场试验,制定了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严格过程控制;研发改进自走式侧墙施工台车、自走式中板施工台车,提升了机械化施工、文明施工水平,填补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空白。
实践应用USP低温环保改性沥青技术。经尹富秋劳模创新工作室多次专题研究,USP低温环保改性沥青技术于北横东段梧州路井至安国路井隧道区间长隧道内顺利完成实践应用,通过和传统施工工艺对比,有效降低拌合、摊铺和碾压温度40℃以上,施工环境温度可低至零下20℃,节约能源35-50%左右,碳排放降低60-85%,减少90%以上的苯并芘等有害气体排放。
无废北横
北横通道建设全过程,始终坚持“无废城市”建设理念,紧紧围绕“无废工地”场景指标,贯彻落实“无废城投”“无废公路”建设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打造“无废北横”,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采用标准化设施,推动资源内循环。北横通道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建设时,通过采用标准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与构件,如办公用房、宿舍、工地围挡、大门等临时设施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标准化设施,防护棚采用工具式防护棚,工地围挡采用通用定型化围挡,临边防护采用定型化防护栏杆等,提高临时设施的周转次数,充分利用施工临设,实现零废弃。
采用再生混凝土,推动资源化利用。再生混凝土是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它主要由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这种材料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助于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还能降低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北横通道在盾构隧道内部结构施工中,下层道路下方狭小空间的回填材料采用了再生混凝土,总计用量约8.1万方,节约天然骨料约10.5万吨,在保证道路建设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建筑废弃物排放。
采用泥浆干化工艺,推动无害化处理。北横东段盾构施工期间,现场通过采用泥浆干化工艺,两个施工标段共设置26台板式压滤机,将泥浆按照3:1的比例,干化为渣土,可作为工程用填料,干化产生的水在工地内循环利用,作为文明施工冲洗和盾构冷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