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锦江国际集团注重对锦江饭店、和平饭店等一批独具美感和历史沉淀的代表性建筑保护更新,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锦江的特色标识,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改革开放崭新形象,更好地诠释“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建筑
是一本可阅读的历史书
“1933老场坊”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隶属于锦江国际集团,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租界工部局”出资、英国建筑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于1933年11月竣工,1934年1月投入使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建成后的“工部局宰牲场”
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入了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将美学与工业艺术完美结合,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沿街立面的窗为花纹精美的镂空小方格,除了造型美观也起到了通风效果。
“工部局宰牲场”历史风貌
作为建筑特色的一大亮点,廊桥空间分为外廊桥空间和内廊桥空间。外廊桥空间由4层外廊和26座相互连接的斜桥组成,内廊桥空间则由10座廊桥和5个半圆形的螺旋楼梯构成,在光影的流动变幻下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空间感。
廊桥空间
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伞状柱帽,其造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支撑建筑本身无梁楼盖的结构体系,分为八角形和四边形两种形状,均匀分布在建筑的外围。
伞状柱帽
建成后的“工部局宰牲场”,其规模和生产工艺在当年堪称“远东第一”,解放后曾是上海肉食加工的主要场所。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而逐渐淡出,直至2002年完全停产。
2006年,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上海老场坊创意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并启动了“1933老场坊”的保护性修缮与改造。修缮改造工作于2007年11月完成,后被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1933老场坊”现貌
改建后的“1933老场坊”以文化创意园的形象对外亮相,并承接了众多影视剧拍摄、品牌发布、时尚秀场、高峰论坛、团建活动等,深受周边社区群体及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座新地标。
巴西利卡厅
会展中心
空中舞台
创意办公
如今,“1933老场坊”以打造“新文化、新商业、新办公”为引领,进一步结合音乐文化、美学体验、科创办公等多种元素,将园区塑造为现代都市人向往的“音乐+科创”集聚区,提供贴合现代都市人办公、创业需求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