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聚焦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沿领域等,积极构建协同开放的创新生态,以别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强势破壁
不久前,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工业母机项目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基于工业人工智能(AI),从设备振动的庞杂信号中大海捞针,识别出与设备运行息息相关的微信号,成功构建了AI模型。这相当于破解了工业母机的“脉象”,为今后科学评估机床健康状况、提升加工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这样一个底层技术突破,凸显了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价值。传统创新模式下,机床制造方、使用方、高校、AI企业等,往往受制于各自的技术能力、利益站位、思维习惯等因素,难以在“工业+AI”这样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实现无缝合作。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利用自身优势,以开放姿态,从集团内外部导入创新资源和一流团队,包括上海电气旗下上海第一机床厂、电气数科公司,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乃至国外行业研究所,与研究院的团队强强联手、成功破题。
科技创新是上海电气最核心的竞争力。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积极探索,锚定共享、融合、先进的方向,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强组织强枢纽”作用,着力在三个“不了”上做文章,即单一品牌形成不了的创新优势、单一能力突破不了的技术、单一产业集团做不了的协同。
在制造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演进的大势中,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不断以高水平研发成果,助力上海电气从“能源专家”向“能碳管家”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他们牵头的能碳智慧管家平台,已应用于市级重特大项目;推出的工业AI算法,在多家高端工厂落地,帮助解决缺陷检测、能耗优化、套料优化等难题;研发的3D打印技术,为众多“卡脖子”复杂部件的制造提供了更优方案。此外,不少成果还向外溢出,被多家世界知名企业选中,支撑其制造端和供应链绿色升级,从而为“上海制造”技术创新争取更多认可和价值实现。
内生动力
背靠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上海电气,研究院的人员结构有些特别:8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总数超过200人,其中80%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全院平均年龄只有33岁。近几年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还招募了许多顶尖高校的应届生,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级名校毕业的博士。目前,研究院的海归人才占比达15%。
工业是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底蕴与基础支撑。上海电气对制造本源的坚守,对科技内核与创新驱动的坚持,以及120年的积淀和完整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底座,从而打造出难得的事业平台。在此基础上,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不急功近利的定力和价值取向。
在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同行评议”:领导得与内外部技术专家和普通研发人员一道,组成评审团,定期听取员工报告,然后打分。这个做法不仅以专业、公开、透明取信于人,而且关注过程更甚于结果,从而让评价更客观全面。
自2022年起,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发起“成长·共振”计划,推行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构建敏捷开放的组织、高效的科研模式以及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他们打破论资排辈,设立了以成果产出和能力成长为导向的研发职级体系,有重大作为的研发人员不用熬年限、拼论文,凭借贡献就能成为高级别专家。就算是新员工,只要达到立项标准,也可以申报大课题,一样有机会得到经费、搭建团队。
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信任每位研发人员的内生动力,并以机制和资源支持他们在创新路上前行。这背后,体现的是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对创新底层逻辑的一种理解:正所谓“伟大的创新是无法被计划的”,因此,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在关键技术领域迎接那些“意料之外的突破”。
厚植土壤
面向产业的战略课题和前瞻研发该如何推进。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一直在探索。
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研发,不是单线条的“输入-产出”,而是从创新底层逻辑出发构建体系。围绕能源低碳、资源循环、工业智能3个业务领域,他们将各种技术能力作为基础模块,整合打造了涵盖材料、算法、数据、模型等维度的技术底座,或者说土壤;在其之上,如同培植大树一般,树起若干个垂直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当“土壤”不断供给养分,当“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研发产出就会如果实一般,一个接一个地孕育、成熟。
能力是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关注点,而能力的载体是人,只有充分释放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能力。在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研发人员在管理上淡化了行政色彩和级别,不再和某个部门绑定,而是根据专长分属不同“能力团队”。在具体项目推进中,他们结合需求,嵌入不同项目组,组成跨学科团队。这种“小团队、大协作”的网状结构,让人才自由链接、碰撞聚变。
在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围绕人的流动,有一个大胆的规定:只要研发人员想“转会”到另一个项目组,对方也愿意接收,除一些特殊情况,原项目组必须放人。龙年开工不到一个月时间,各组之间的“转会”就有十多起。之所以有如此制度设计,是因为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相信,如果团队成员能保持一定新鲜感,会更有利于催生“爆款创新”。
作为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研发机构,在长周期技术攻关与阶段性成果落地之间保持平衡尤为关键。在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人员成长与能力进步是“养兵千日”,成果的应用则为“用兵一时”。依托上海电气对技术创新的坚定支持,以及内外部丰富的应用场景,研究院积极引导两条战线彼此赋能,互为牵引,从而形成“以战领建、以建促战”模式,让新的技术成果不断助力集团转型发展,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
聚焦产业做创新,是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使命。每年,他们都会将新员工送到工厂,跟着班组挂职数月乃至一年。许多出自名校的“基层技术员”都很享受这段在制造业一线汲取创新灵感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选择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就是要告别闭门造车,进而“将论文书写在火热的车间”,为中国制造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