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团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的工作船码头工程近期迎来“大家伙”——千吨桶式基础结构进入有序安装阶段,目前已完成总数量近三分之一。该码头采用“砂桩地基加固+新型桶式基础”的新工艺,是国内首次将桶式基础结构应用于外海重力式码头,同时也推动工作船码头施工进入“高速推进”阶段。工作船码头建成后可供海事、引航、拖轮、船舶污水收集船等辅助船舶靠泊作业,为小洋山北作业区开发提供重要的配套服务。
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工作船码头工程、接岸结构工程A标、西1区陆域形成及深层地基处理工程正顺利推进。
备受瞩目的桶式基础结构安装,受小洋山北侧施工海域水文气候条件较差的影响,存在下沉稳定难等难点。为此,集团工程指挥部建设团队成立专项课题组,组织带领参建团队在深水港工程结构国家重点试验室开展工艺模型试验以及工程试验、后方回填试验,而后进行了防波堤、接岸结构和工作船码头的模拟工况条件下的应用场景实验,在台风寒潮等模拟场景中均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及建设期望。同时,工程指挥部组织参建团队引进专业气象服务单位,保障并掌握桶式基础安装实际工况下的实时水文气象条件;提前两周对施工区域进行海床扫测,确保桶式基础半潜驳下潜位置、工程实施行进路线及安装位置的水深符合各项技术要求。
为了把高达20多米、重达数千吨的“大圆桶”从预制场地运至码头,参建单位引进了自行式模块运输车。不同于以往常用的气囊运输方式,模块车联排运输不仅转向更为灵活,运输也更安全。为顺利完成“大圆桶”沉放,工程指挥部多次组织设计、监理和总包项目部进行预制场专项考察,从“大圆桶”模板支设、混凝土分层浇筑和桶式基础结构出运等多个角度进行技术考察,充分听取并讨论18项安装流程,并组织参建团队将安装流程细化至29项。
此次“大圆桶”结构的实施是桶式基础结构在外海码头和驳岸结构的首次应用,对桶式基础结构典型性施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科技成果,填补了恶劣作业条件下海域安装新型桶式基础结构的空白,将安装作业施工从理论验证转变为实际可行,为项目进度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洋山北作业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区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推进小洋山区域合作发展和综合开发,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江海联运整体优势,合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地位和我国国际航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