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打造“智造空间”的重要组成,数字江海“垂直工厂”即将结构封顶。数字江海位于奉贤新城核心区,由临港集团和奉贤区政府联合打造,是上海市五个新城转型的示范引领项目、奉贤区“1号工程”,将围绕上海首个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的愿景目标,打造“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
提升产业密集度,强化城市复合度
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积极打造“智造空间”、推动“工业上楼”,让产业用地从“平面缩圈”进阶为“立体增长”,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工业比重和经济密度。
在“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模式驱动下,由临港集团和奉贤区合力打造的数字江海作为上海市“五个新城”的转型示范引领项目、奉贤区“1号工程”,集聚了第一流的资源禀赋、政策优势、产业能级、发展势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垂直工厂”便是数字江海在此过程中,探索未来产业空间发展、响应上海“智造空间”建设迈出的坚实一步。
空间效能得到了全新提升。以传统园区为例,1.2的容积率意味着园区100㎡的土地上只能建设120㎡的产业空间;而在数字江海垂直工厂,4.0的容积率便相当于园区100㎡的土地上可以建设400㎡的产业空间,大大增加了对企业的承载能力,这便以同样的土地资源实现了产值高效叠加。
产业功能实现高度复合。在同一栋建筑之内,不但可以实现研发和小试等生产环节的“上楼”,还能将仓储、办公、展示、会议、检测、营销等功能放在同一栋建筑之内,形成“前店后厂”及“生产-组装-服务”的高效空间布局。
产城融合得以完美诠释。在数字江海的规划中,高度的功能复合不仅仅出现在“垂直工厂”,也将呈现于整个数字江海产城之中。跳脱于功能单一、形象老套、建筑千篇一律的传统“园区”概念,数字江海将产业空间和城市商业、休闲、公园等不同功能场景充分糅合。未来,在数字江海区域内既能工作又可居住,省去长途通勤的烦恼;在同一个组团内,能解决工作、消费和商务全部需求;在同一幢楼宇内,能实现商业、展示、研发、办公甚至生产的集聚,足不出楼就可以一站式解决企业经营和职工生活的多维度需求。
促工业上楼,创启多方共赢的产城新局面
数字江海自立项开始,成立了专门的前期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相关企业需求摸排调研,特别针对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新型企业进行了走访,并组织了产业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研讨会,将各类问题在“垂直工厂”的规划中一一击破。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原料-制剂-包材”的一体化生产需求,以及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排污、排废问题,“垂直工厂”不但能从空间功能上满足“研发-小试-包装”环节的需要,还专门配备了符合环保标准的工艺排废气井道将废气和废水连通至地下收集间,同时分别设东侧3台客梯和西侧4台货梯,通过电梯速度提升、数量增加和分区管理,疏导纵向交通,避免交叉污染。
针对智能制造企业可能面临的生产设备规格大、需要布置大尺寸生产线等问题,“垂直工厂”合理规划空间,整栋建筑居中布置产业空间以便于工艺流水线排布的布局,配备可拆卸楼板,并结合货梯厅将设置3.2*5.2米的大型设备吊装口。
针对智能终端企业产品对楼板承重要求较高和产品展示、体验等需求的问题,“垂直工厂”提高了建筑楼层单位面积的承重能力——其中,一层可承重能力为1吨/平方米,其余楼层承重能力均达到600公斤/平方米,并拟将一层设置为企业专属的产品展示和体验空间,方便企业接待,促成产品销售。
针对企业日常接待和员工的社交、休闲等需求,在建筑物的4层和7层设置堪称“空中花园”的超级露台,未来拟设置咖啡厅、简易餐吧、阅读空间等商业配套,主打“足不出楼”的多元化场景满足……
从平面的集约到向天空发展,“垂直工厂”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传统厂房叠高,而是通过运用创新建筑设计和新型技术,盘活低效土地,形成高度产业集聚,也实现了一个甚至多个产业链的全生态联动。
数字江海正通过“垂直工厂”这种发展模式,让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在这里完成“设计—实验—研发—智造”的一体化生产需求,实现更多元、更集中、更高效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为南上海率先提供“智造空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