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智能座舱领域,上汽延锋加速推进自主研发

发布日期:2023-08-17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作为车与人的交互中心,座舱是人们感知汽车智能化最直接的触点,越来越多的智能座舱技术和功能成为产品卖点。核心底座技术——座舱域控制器也迎来了“上车”加速期。上汽延锋从2020年7月立项,到2021年9月正式量产,自主搭建起了座舱域控制器平台,可以满足包括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大通在内的多个品牌20多款不同车型的需求。

 

打通信息孤岛,让体验丝滑流畅

1.jpg

延锋自主研发的域控制器集成了更多功能,集成度越高,意味着难度越大。硬件设计需要满足更多外设和接口需求、资源分配、功耗和散热增加、电磁干扰、通信和策略优化、测试验证方案、贴片工艺和生产制造都是要解决的难题。

仅仅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延锋就尝试了多种方案。比如,控制器盒体钣金件需要大面积冲孔,内部防护能力就大大降低。或者在内部使用风扇,但风扇模组是灰尘积攒“重灾区”,更换时必须将整机全部拆开,这大大增加了维护难度及成本。最终,延锋积极主动与客户沟通,并创新性地使用了密度小、导热率高、可塑性好、强度高的铸铝中框,并采用高导热率的挤铝上盖,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满足了各配置电气元件的散热要求。

除了硬件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考虑,延锋还通过软件设计标准化和模块化,提升开发效率,保障设计质量,有效地缩短了开发周期。并且通过自动化测试,有效降低了测试人员投入,提高了测试效率。

 

打破传统合作模式,兼容20多款车型

2.jpg

延锋自主研发的不仅仅是一款域控制器产品,更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延锋可以开发出适配各种车型的域控制器产品。这就意味着,平台兼容性要十分强大。

延锋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案,比如将主要的芯片集成到小的模块上,在这个模块中集中攻克难题。那么针对不同整车产品,设计就像搭积木一样,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就能迅速设计出不同的产品。

不仅如此,该平台还增强了软件架构的可扩展性、复用性,主要软件服务和模块在不同操作系统中实现了60%以上的复用率。

除了产品设计层面,在测试层面,该平台通过模拟整车通信、接口读写和外部设备I/O检测的方式,实现了Linux、QNX和Android多个软件平台的兼容;在生产和下线检测层面,平台实现了可通过一条生产线满足不同车型和项目的生产需求,避免各车型及项目因为不同的屏幕和摄像头等周边件需要搭建不同的检测环境。

延锋打破了传统的主机厂和供应商合作模式,和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零束、斑马,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等联合起来,多方合作,共同完成“从0到1”的突破。

这一代域控制器平台产品投入大规模量产的同时,延锋已经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跨域融合的解决方案。未来,汽车电子架构将进一步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