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集团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约2万台空调在同时运作。这里是上海首批采用“冰蓄冷”技术集中供冷的园区——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将水结成冰,并储存于蓄冰装置;白天用电高峰期,融冰将所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制冷,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峰谷时段的电价比达4∶1,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对电网的供需平衡也起到调节作用。根据测算,用电高峰期,漕河泾开发区建筑物每平方米的空调能耗约为30瓦,比一般公共建筑低20%。
凭借园区能源中心这套“绿色大脑”与其他一系列节能降碳举措,漕河泾开发区约2.48平方公里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入选上海市2022年度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名单。漕河泾开发区不仅集聚起一批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也对现有建筑降碳改造,加强新能源利用,实现单位产值碳强度下降。
“绿色大脑”完成升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区域能源中心,以冰蓄冷区域集中供冷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大脑”,近日完成了自控改造升级,接下来机器将进入“训练阶段”,学习后更加“聪明”。
改造训练后,智慧系统实现了自动化运行,还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运行建议。改造项目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新增传感器、计量表、变频器等装置,增强系统的感知和调节能力。
目前,这一园区的“绿色大脑”每年较分散式供冷节省161.8万千瓦时;平衡电网峰谷用电负荷,每年转移高峰用电550.6万千瓦时;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减缓电厂和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减少高峰电力容量5791千瓦——每年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4吨。
节能降碳从每家企业开始
放眼整个园区,不少工业企业已开展节能降碳改造。以3M公司为例,去年更新了5台节能空调箱、500根LED节能灯。前者提高了15%的能源效率,可实现年节电4.4万千瓦时;后者功率由40瓦降到18瓦,可实现年节电2.3万千瓦时。
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猛,其经济节能、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性优势明显。去年,园区内的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率先安装了126千瓦光伏。
此外,园区配套在不断优化。如优化低碳交通体系,在原有潮汐式车道基础上,去年新调整一条潮汐式车道(漕宝路桂平路/桂箐路);区域内接驳班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辆等,促进公共交通与绿色出行;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域力争2026年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达到既有车位数的15%,为新能源车使用提供更多便利。
园区打造的漕河泾绿色低碳智慧平台即将上线,涵盖园区能耗、建筑、产业、交通、能源中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施信息。通过平台,园区可以跟踪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为更丰富的绿色低碳场景预留数字化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