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上海城投集团打造垃圾分类“上海模式”

发布日期:2023-05-30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上海城投集团从科学规范抓紧分类中转运输,精准高效抓实分类处置,到推动完善老港“四统一”管理,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有力打开垃圾分类标准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持续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混装混运混处置成历史

构建全程分类保障体系

640.jpeg

中转站是衔接垃圾分类前端收运和末端处置的关键一环,上海城投集团建成运营了12座生活垃圾集运中转站(含3座集装化转运码头),设计转运能力达15000吨/日。在实践中摸索出分类转运操作流程,上海城投集团形成了一套分类作业标准。通过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从收集、压缩、中转及水上转运等各环节实行全密闭管理,实现了“异味不外流、液体不渗漏”。

上海城投集团深挖有害垃圾收运需求,建立起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实施“有害垃圾收运服务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上海城投集团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厂11座,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18500余吨/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总焚烧能力的60%以上。焚烧系统均采用国际先进的炉排炉,烟气排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地标和欧盟标准。

上海城投集团建成运营湿垃圾厂5座,补齐上海城市湿垃圾处置的“空白”领域,处理能力3530吨/日,占上海全市湿垃圾资源化总能力的50%。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湿垃圾总处理能力将达到4500吨/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持续探索固废资源化利用

640-2.jpeg

上海城投集团积极探索“两网融合”模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点-站-场”运营体系,大力发展干垃圾焚烧发电,有力拓展湿垃圾制沼发电、沼渣利用,引入生物技术分解厨余垃圾,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不断擦亮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目前,上海城投集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已覆盖嘉定、青浦、徐汇、黄浦、浦东、静安等六区,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沿街开放型示范点6个、中转站35个、集散中心3个。

由上海城投负责运营的建筑垃圾厂5座,处理能力10500吨/日,主要采用“粗分选+多级分选筛分+多级破碎,辅以磁选和智能分选”的处理工艺,生产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制再生砖、制水泥砂浆等产品,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快递式”精准物流模式

全面提升管控智慧化水平

640-3.jpeg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管控需求,上海城投集团构建了以“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和“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为支柱的“数字环境”管控信息化体系,实现生活垃圾运输处置全流程精准控制、智能指令指挥作业、生产要素全局调配、过程管理实时在线,让生活垃圾转运进入“快递式”精准可溯可控物流时代,有力保障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

上海城投集团依托“数字环境”管控信息化体系,首创了生活垃圾转运环节品质识别系统。通过AI技术对生活垃圾图像和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实现对湿垃圾分类品质的智能预警和监管。通过AI技术对生活垃圾图像和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实现对湿垃圾分类品质的智能预警和监管。该系统的抓拍率、检出率、准确度及误识别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有效降低了湿垃圾品质监管的复杂度,有利于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运环节的分类操作,提升垃圾分类品质,最大化支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