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穿梭于虹桥机场候机楼时,当你乘坐地铁一号线匆匆赶去上班时,当你开车经过南浦大桥时……你或许没有想到,这些重大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的背后,都有一个身影——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事”)。
从某种角度来说,1987年12月应运而生的“上海久事公司”,不仅仅是上海经济建设实现突破、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更忠实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三十年一路走来,久事自始至终都服务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早期,久事利用外资建设五大市政工程——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合流污水一期工程、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20万门程控电话改造升级,这些基础设施至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久事大力支持浦东新区开发,投资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星火工业开发区等三大功能区,让这里成为上海招商引资的“热门基地”。此外,久事发起投资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太平洋保险等多家金融机构;又先后成为申通集团、申江两岸公司、锦江航运、申虹公司、光明集团、临港集团等多家国企股东。
以2015年11月完成公司制改制为新发展起点,久事启动新一轮深化改革,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重新确定了企业发展愿景和目标: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满足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实施“四位一体”和“两翼支撑”的发展战略,即以城市交通、体育产业、地产置业和资本经营这四大板块为主体,以法治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把上海久事打造成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型企业。
为城市建设找到“金钥匙”
久事从诞生之时起,就承载着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是中国工业基地的上海,面临着城市功能老化、工业设备陈旧、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困境,但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上海城市发展。
1986年5月,上海市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了《关于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请示》。当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复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第一批扩大利用外资32亿美元,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发展第三产业,并给予九条优惠政策,增加上海的外汇留存,扩大上海对这些项目的审批权。
因为这些项目是依据国务院94号文确定的,故统称为 “九四专项”。1987年,为便于承担“九四专项”任务,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九四公司”,作为“九四专项”总账房,统筹32亿美元的使用、调度和归还。“九四”谐音“久事”,故取名为上海久事公司,意为永久事业。12月30日,上海久事公司正式成立。
久事成立后,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筹措外资,安排、审核、管理32亿美元和308个“九四专项”项目的外资使用计划。具体项目有三类:一是直接筹措14亿美元,投资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直到今天都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二是筹措13亿美元投资了268个工业技改项目,电真空公司、飞利浦半导体公司、上海冰箱压缩机、金阳晴纶项目……这些重要项目对当时上海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筹措5亿美元投资了35个三产旅游项目,华亭宾馆、虹桥宾馆、银河宾馆、龙柏饭店、建国宾馆、新锦江大酒店……一幢幢宾馆酒店拔地而起,改变了上海的旅游住宿环境。
随着“九四专项”项目作用的日渐发挥,上海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其有效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上海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利用政府财政信用进行投融资的途径,拓宽了银行信贷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渠道,放大了政府资金规模,为上海城市建设找到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金钥匙。
在久事目前的四大产业板块中,只有投融资业务是久事的 “老本行”。如何将看似独立的各个产业板块,融合发展、相互补充,为上海的公共服务下一盘好棋?久事,一直在积极探索,一直在不懈追求。
打造高效多元的公共交通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久事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极布局,一张多元、高效、互补的公共交通体系网正在逐渐形成。
2005年,上海市政府决定,上海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强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五汽冠忠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上海现代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资产及行政关系正式划入久事集团。这也意味着,久事集团开启了从投融资公司向大型综合型产业集团转型的步伐,主业亦从投资管理向投资管理与产业经营并重转变。2008年8月,根据上海新一轮公交改革的总体安排,久事实施了巴士股份的重组,并于2009年3月组建上海巴士公交有限公司。
面对种种制约公交发展的顽疾,从2015年开始,巴士集团展开了新一轮公交改革。巴士集团首先理顺机制,整合原有9家在中心城区域运营的公司,成立5家区域性运营公司,加强了企业扁平化管理。同时,巴士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可以容纳50辆大客车、一年可培训1000名驾驶员的巴士驾驶员培训公司,以解决内部造血和人才更新的难题。巴士又将保有的8800辆公交车中的四分之一全部更新成了新能源车,解决车辆老化、不环保的现状。而对于市民热议的“乘车难”问题,集团重新布局调整了20多条区域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实施并建造了一批重点路段的骨干线路,打造“鱼骨状”的公交线网。其中,最具创新的就是上海第一条拥有专用道路和专用车辆的快速公交线路——延安路中运量71路公交线路。公交线网优化布局还在进行当中,今年上半年累计优化线路12条,其中新辟3条,撤销3条,调整3条,延伸2条,缩线1条。随着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开通穿梭于徐汇滨江公共空间的浦西滨江1路,被市民誉为“最美公交线”。
今年6月,由久事旗下巴士集团和交投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久事公交集团正式揭牌。本着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级的责任与使命,久事又踏上了新的改革征程。
在公共交通移动支付领域,久事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今年3月,久事旗下公共交通卡公司与苹果公司进行合作,实现了苹果手机交通卡在公交、地铁上的移动支付功能;6月,久事集团与腾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作为双方首个合作项目,“上海公共交通乘车码”的开通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实现二维码扫码应用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域铁路建设也是久事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轨道交通网络方案,本市未来将形成1000公里左右的市域铁路网络。今年以来,作为本市市域铁路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久事及旗下申铁公司全力推进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的各项前期工作,为实现年内开工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市域铁路项目的启动,在不远的将来,长三角城市,通过一次换乘到达市中心将不超过90分钟;上海周边城市,通过一次换乘到达市中心,将不超过60分钟;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邻近新城,新城与周边城市群之间,30分钟就能到达。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久事旗下的强生控股也在不断提供着新服务。强生出租汽车在新车型与传统车型中逐步引入了银联移动支付、车载摄像头记录服务全过程、车载IPAD打造移动超市等等。在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的同时,强生控股始终把提升服务质量和抓好行车安全放在经营首位,连续七年,强生出租汽车的乘客满意度指数都排名全行业第一。
重塑外滩经典楼宇文化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为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功能,市政府集中对外滩建筑使用功能进行置换:政府机关退出外滩,中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外滩金融街功能逐渐恢复,这是一种转变,也是一次创新。久事是当时外滩功能置换的“操刀者”。截至目前,久事集团在外滩核心地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6幢,总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多年来,久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吸引了中外金融机构、餐饮休闲、高端酒店等商业企业入驻,擦亮了外滩这张“上海名片”。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和市民文化需求步入新阶段,近年来,久事加大了对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开发的力度,先后举办了外滩经典建筑文化研讨会、外滩油画展、外滩建筑保护利用研究成果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对外滩建筑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向社会公众讲好外滩故事,留住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传承和弘扬经典海派文化。特别是去年举办的“百年交响——上海外滩百年历史变迁油画作品展”,汇集了80多位上海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103幅精品,题材涵盖了外滩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众多标志性的建筑与场景,展出后社会反响热烈。接下来,久事将进一步加强外滩楼宇功能和业态的规划调整,着力提升外滩的文化内涵,在广大市民与外滩建筑之间织就一条文化纽带。除了即将开馆的上海久事美术馆(外滩馆),久事还计划拿出一些外滩建筑空间用作艺术品的展示、交易、交流,形成美术馆群落。
争做体育产业改革的领跑者
另一张展现城市软实力的名片——久事的体育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200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久事投资建设了上海国际赛车场并承办F1赛事。上赛场一期工程于2004年6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9月成功举办了F1中国大奖赛,取得了轰动效应,成为上海新的城市名片。随着赛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底,久事对赛事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国际赛事管理公司。2009年,开始举办国际男子职业网球最高等级巡回赛事——ATP1000大师赛。2014年,成功引进环球马术冠军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我国大陆举办的世界顶级马术比赛。2015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东亚集团等五家市体育局直属企业划归久事集团。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斯诺克大师赛等大型体育场馆和赛事的加盟,使久事旗下的优质体育资源进一步集聚,为久事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11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久事体育产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久事集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深度融合、整体创新”的原则,全资新设成立了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以来,久事体育集团坚持立足于上海和久事体育产业发展功能型平台这一定位,成功实现了从单纯赛事举办,向集聚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智慧体育、体育资产管理、体育旅游、体育装备等核心业务链的产业集团转型,努力承担起上海重大体育赛事运营主体、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执行主体和产业融合发展承载主体的责任。
除了发展高端赛事,带动整个城市的市民体育也同样重要。曾经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这三座标志性场馆是市民观摩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体育设施。如今“一场两馆”及周边区域被统称为 “徐家汇体育公园”。2016年12月新成立的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对这片区域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在3年内,这里将建成为具有浓厚体育氛围,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公共体育活动区域,更多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也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与此同时,位于上海国际赛车场2.8平方公里区域的上海市民体育公园以及浦东足球场也已相继开工,作为建设主体的久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进度。
到2025年,上海要成为全球著名的体育城市,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以及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壮大的久事体育产业板块,未来将更多地承担起运营上海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满足市民体育需求的责任。(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