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国资委函〔2024〕119号
市国资委关于对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685号建议的答复
闵行代表团: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市属国企存量低效产业用地转型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本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资本支持。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交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基金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目前双方拟共同发起成立交大科技策源基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服务“大零号湾”建设。上海国盛集团拟联合上海交大企业发展集团、交大科技园等发起设立科创产业发展基金,将立足交大科技园,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产业导入。上海电气在“大零号湾”设立智慧能源科技公司,聚焦智慧制造和智慧能源,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行业开展数字化建设,为能源和工业企业提供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经过持续的市场拓展和布局,业务已拓展到通讯及港口行业,2023年预计营收约6000万元。联和投资公司在“大零号湾”布局有和兰动力科技公司,重点聚焦两机领域研发与制造,目前正积极推进产业化落地。
三是园区建设。上海地产集团携手上海交大、闵行区政府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联手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首期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由创业苗圃、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和生态配套组成,获批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截至2023年11月底,“零号湾”孵化器累计培育项目超过1000个,企业超85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家;累计毕业企业44家;累计超57家企业获股权投资,获得股权投资总额超25亿元人民币。华谊集团对原大中华正泰橡胶厂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华谊万创·新所,构建以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创园,吸引了一批知名科创企业入驻,如歌尔光学上海研发中心、中国绿发投资与上海交大共同组建的中绿新能源科技公司等。
四是区域转型。2022年6月以来,市国资委和市规划资源局探索建立“四个一批”(减量一批、收储一批、保留一批、更新一批)工作机制,形成分类别、有步骤、明路径的存量土地盘活一揽子方案,构建了“市、区、企”多方共赢、多方共商、多方共推的存量土地高效盘活利用新格局。2022年,我委推动华谊集团与闵行区等开展“三区三企”试点,当年内已完成相关框架协议签约。今年以来,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市属国企“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出台《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促进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保值增值和高效利用。目前,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仪电、东方国际、上海国盛集团、百联集团、申能集团、隧道股份等企业正在与闵行区积极对接,推进“四个一批”存量土地盘活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积极推动相关市属国企进一步参与“大零号湾”区域开发。发挥市属国企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指导上海地产集团等企业深化协同市属国企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做强园区载体建设,构建服务企业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积极助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鼓励相关市属国企深化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园区企业等主体合作,加快各类原创技术成果的培育开发、孵化转化、示范应用步伐,持续深化高水平产学研用合作。
二是依托市属国企存量土地盘活“四个一批”工作机制,会同相关单位推动市属国企加强与相关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结合各自实际加快推进涉及地块转型工作。根据“四个一批”协议签订情况,指导企业制定任务计划表和转型方案。强化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实施。
三是优化国企考核。进一步发挥市属国企在本市区域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的示范引领和“稳定器”“压舱石”作用。鼓励市属国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对于产生的亏损,统筹兼顾对业绩指标的影响,纳入国有企业考核评价范围。此外,对于少部分企业不具备盘活的能力的地块,将交由市属国资平台统一进行专业化处置。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4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鲍晨骏 联系电话:23115852
联系地址:黄浦区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