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拥抱金融科技 以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11-25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2020年,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如何才能逆势而上,在更高的起点再出发?

上海银行给出的答案是:继续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步伐。成立高规格创新推进工作小组、成为首批签署创新使命责任书的国企之一、设立创新实验室……在党建引领下,上海银行围绕“精品银行”战略愿景,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全力助推上海“五个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整体实力和市场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构建创新生态环境 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

9月28日,“2020中国区银行业天玑奖”获奖名单正式出炉。上海银行从73家参与角逐的机构中脱颖而出,一举揽获“2020年度城商行天玑奖”“2020年度净值型理财产品天玑奖”等奖项。同时,上海银行也是唯一一家以“科创企业服务银行”参评并获得“2020年度科创企业服务银行天玑奖”的单位。

荣誉背后,是市场和业界对上海银行创新服务载体、构建创新生态环境、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的认可。近年来,上海银行深耕金融科技,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并全力做好科创企业孵化工作,为它们提供灵活多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上海国资国企中首批签约企业,上海银行还于今年9月份签署了《上海国资国企创新使命责任书》,力求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实现金融科技建设营收占比达到3.5%以上,金融科技人员占比提高到10%,并落实11个关键创新项目。

“搭好台、唱好戏” 激活创新的无限动能

今年,上海市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力争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上海银行就已经先行先试,成立了以行长担任主任委员的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创新管理办公室,全面部署金融科技创新规划。2019年,上海银行更是进一步重塑信息科技研发组织架构,强化信息科技“业务需求把控能力、敏捷交付能力、中台支撑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运营安全能力”等五大能力建设,持续注入增长新动能。

“在金融科技创新机制上,我们始终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维度驱动,并通过设置年度金融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一系列举措,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包容失败、容错与激励并行的内部创新生态环境。”上海银行工作人员说。

为进一步搭好创新“舞台”,唱好创新“大戏”,去年,上海银行苏州开发测试中心正式运行。未来三年,该中心将立足长三角,全力践行“智慧金融、专业服务”的核心理念,开展大数据、智能化设备方面的创新工作,助力上海银行数字化转型。同时,上海银行也与国泰君安、中国太保携手合作,与国科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银企事业协同、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上海银行发现,不少中小科创企业有许多“金点子”,但它们往往苦于融资难、融资贵而无法将设想转为现实。为破除桎梏,上海银行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上海科创金融实验室,该创新平台汇聚了科研、产业、金融资源,通过创新的理事会审议机制,以创新金融服务,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一个专家库、一组特色金融产品”,让科创企业不再“等贷”,让银行不再“难贷”。

数据驱动 让运维更精准、更高效

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效率”成为了各家银行竞争的红海。银行运维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于是,上海银行将金融科技与日常运维相结合,既提升了自己的服务能级,也获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

一个运维大数据平台搭建完成。通过建立综合运营管理视图,依托交易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上海银行实现平台应用场景从运维到运营的突破,5秒内就可对异常交易进行报警。同时,该平台也实现对全行三大核心系统、企业网银、智能机具处理及手机银行等重要应用系统的日常巡检内容可视化实时展示,让运维更精准、更高效。

金融科技也在不断提升着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在以往,企业开户流程繁琐,尤其是营业执照、证件等数据的录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AI(人工智能)和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这些信息可以被机器自动识别。在事后监督处理过程中,上海银行还通过OCR识别原始凭证信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相似的事情也在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发生着。随着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量繁杂的日常管理类报表和约10万客户的风险评级、资料补录工作已完全不需人工操作,工作人员平均每天可节省3.5小时去投入更具挑战的工作之中。

为抓住数字化移动运营的机遇,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上海银行也研究开发了一款集数据整合、运算比对、全景展示、异常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营助手”。该APP可实时展现全行各层级运营、交易数据,支撑各级网点人员日常管理行为,实现数据驱动管理的要求。

“现在,我们还在全面整合行内行外数据,接入13个合作方共60多个外部数据接口,并建立涵盖零售业务、公司业务、风险业务等的9个主要数据集市,打造大数据资产体系。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我们也构建了营销、风控和监管预警模型,打造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未来将广泛服务于客户征信、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监管合规等领域。”上海银行工作人员表示。

智能风控 将风险关进“智慧的笼子”里

在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上海银行也在思考着如何利用“智能”将风险关进“智慧的笼子”里,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构筑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破题之道,在于“魔镜”。运用数据挖掘、风控建模、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上海银行于2018年启动智能风控“魔镜”项目的建设,力求降低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在“魔镜”的“魔力”下,数据渐渐“开口说话”,企业各维度的风险特征展现眼前,这一方面帮助上海银行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也缓解了银行过往对小微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痛点问题,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2019年,“魔镜”全新升级。建模的进一步优化和相关指标的进一步完善,使得上海银行能够更前瞻、更有效地为各类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信贷融资服务。“魔镜”手机APP、“魔镜”小秘书、分行版“魔镜”等各维度软件的落地,也让上海银行的风险管理更加便捷。疫情期间,“魔镜”系统还每日筛选全网各类“抗疫防疫”企业的正面新闻与舆情信息,并与业务部协同,将批量获客名单与客户“魔镜”风险分析报告每日定时发送至各分行,供一线开展主动扶持。

据了解,在从传统风险管理向风险经营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除“魔镜”项目外,上海银行也已经建立了以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为基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在“三道防线”管理架构下,上海银行全面提升了自己的风控能力,“从数据看当下,从风险特征看未来”,正在上海银行的业务场景中发挥效应。

改革创新促转型 服务实体惠民生

在以往,由于信息获取成本高等原因,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时普遍过度依赖抵押物,而小微企业的抵押物往往又存在不足,这便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窘境。

上海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一问题。在今年一季度时,该企业面临着产能扩充与升级,但却因为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而难以筹措资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该公司尝试了一款名叫“沪信优贷”的新产品,并授权允许银行通过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查阅企业相关的政府公共数据,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获批了400万元无抵押贷款。“这种模式方便、及时,对我们小企业太有帮助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这款产品正是上海银行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联合推出的。依托大数据中心所授权企业的公共数据,上海银行通过整合、提炼和内外部数据交叉印证,还原了企业最真实的经营状况。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迎刃而解,商业银行对于抵押物的依赖也大大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自然得以下降。

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下,一批批企业因上海银行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体经济“供氧输血”

“我们一季度家电销售基本停滞,还有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支出,企业现金流压力巨大,太难了!”

小王是海尔集团位于武汉的一家经销商企业主,当回想起年初的那段时日,小王感叹道:“挺难。”一来,一季度家电销售基本停滞,企业现金流来源受阻;二来,房屋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压在肩头。

尤其是在3月,企业又要开始备货,公司自有资金不够,再加上规模小,也没法申请到银行贷款,那段时间,小王几乎夜夜辗转难眠。

而在全国,像小王一样的经销商企业主还有很多。上海银行第一时间启动了专项工作。依托多年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上海银行与海尔集团共同设计了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借助已有的“上行e链”线上供应链平台体系,上海银行与企业端采购提货平台对接,使经销商企业不用跑银行网点,便可完成在线申请、在线签约、在线提还款、在线提货的全线上操作。传统信贷模式流程长、成本高、效率慢等不足烟消云散,高效、低利率的服务一解企业燃眉之急。

如今,上海银行还在持续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让客户在“无感”使用过程中感受到金融服务的温度。供应链金融也渐渐成为普惠金融落地的又一载体,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服务效率。截至2020年9月末,围绕产业链核心、对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余额405.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68%。

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不需要递交任何书面资料,仅需要在申请页面中填写姓名、身份证及企业纳税号等信息,就可以足不出户为企业申请到50万元贷款额度,并可随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提款操作。

这是上海银行手机银行APP推出的“信优贷”产品。上海银行逐一破解中小微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大量难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天候、全自助”一站式金融服务,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联合发文,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依托金融科技建立线上可强制执行公证机制,加快债务纠纷解决速度”。响应号召,上海银行在业内率先打造“在线赋强公证平台”。利用人脸识别、身份要素核验、电子签章及电子存证等金融科技作为流程要件,运用哈希值算法,该平台将借款人借还款信息安全不可篡改地进行存证,一旦贷款出现坏账,贷款人(银行)就可凭公证处在线出具的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快速地将借贷纠纷纳入司法处理流程。

“‘在线赋强公证平台’不仅让银行信贷资产处置更高效,也可以省去传统线下处置的成本,从而降低借款人实际债务成本。这个平台是上海银行提升在线金融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也将广泛应用于在线普惠经营贷、在线供应链等普惠金融领域,成为业务中的关键流程节点。”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被列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司法部发起的“精细化执行”课题组研究与落地的子项目。
“金融温度”助人民城市更加美好

“现在,我们看病都不用带医保卡,通过电子证件就可以迅速完成建档挂号,还可以网上预约挂号,太方便了!”

李阿姨口中的“电子证件”,正是上海银行联合华山医院打造的智慧医疗示范服务。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上海银行以数字化金融服务切实便捷着百姓们的生活。从刷卡支付到刷脸支付,从人工服务到智能客服,从线下缴费到足不出户云缴费……上海银行数字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上海银行生物识别和智能语音技术在柜面各类业务办理等场景中已广泛落地,同时上海银行也是上海市一网通办项目的清算银行,通过一网通办认证后,市民去银行办理业务不再需要携带身份证,而可以用上海市的电子亮证代替。今年,这一服务也将扩大到企业层面。”上海银行工作人员表示。

为进一步助力人民城市建设,上海银行首批投资参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发布《上海银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延伸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守护城市“蓝天白云”。考虑到部分无法适应数字金融的群体,作为上海地区养老服务最大的银行,上海银行也通过技术研发简化老年人的操作流程,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存折取款机,并推出国内首款针对老年客户的手机银行,字更大、操作更方便,免去老年人前往网点排队的麻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未来,上海银行将在党建引领下守正创新,进一步践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来源:2020年11月18日 解放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