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吃劲的关键阶段,上海国企人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他们中有抗疫保供的“运粮队”;有为缓解企业融资压力而彻夜奋战的“金融人”;有临危受命支援前线的防疫工程“建设者”......他们是这场攻坚战中,顶得住的国企“担当”。
民生保障总关情
民以食为天。光明食品集团努力守护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奶瓶子”、“糖罐子”,3月份以来,累计为全市供应蔬菜、乳制品、大米、猪肉等35万吨。“一个光明人就是一座供应站”,公司连续开展“三送”活动,慰问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做好全市近14万高龄老人、特困老人的慰问和保供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因为光明、所以温暖”。
一大批联华人“以店为家”,连续奋战在门店40多天不回家,做到“保供不打烊、营业不间断”。百联集团下属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争分夺秒完成10多个省援沪医疗队和10多家方舱医院的物资配送;积极承接街道的保供需求,对接服务194个街道,1035个居(村)委小区,配送保供物资达200万份。3月以来,为市场提供米面粮油、生鲜蔬果肉禽、日用品等326万吨。推出“温暖流动超市大巴”社区保供新模式;积极承担集团“百联暖春行动”为残障人士、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物资保障工作。
电力和燃气是市民生活和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上海地区三分之一的电力和95%以上燃气由申能集团供应。3月以来,4200名员工投入了“封闭运行管理”,发电、天然气供应、LNG船的接卸、燃气调度及应急抢修等环节持续高负荷运转,确保了上海城市正常运行,保障了居民生活的能源稳定供应。
作为老字号的品牌企业,东方国际下属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在这场同心守“沪”的抗疫战里闻令而动,直面疫情带来的挑战,在防疫物资生产、生活保障、物资调配、保障全市抗疫一线的物资供应等几条战线上日夜奋战,累计对接16个区,500多个社区街道、居村、企事业单位,向全市供应防护服、隔离衣、口罩158万件(只),贴身衣物、家纺类生活物资28万件。
金融守“沪”共担当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国泰君安先后为上海地产集团、金桥集团和京东科技发行25亿元企业债券、7.6亿元2022年全国首单疫情防控债券和10亿元市场首单疫情防控ABS,募集资金分别用于建造防疫隔离用房、购买防疫物资和缓解供应链上游企业资金压力,公司设立2000万元抗疫专项公益基金,支援慰问抗疫一线和困难群众超过3万人
海通证券完成111支债券发行,为77家企业募集资金447亿元,其中109亿元服务于在沪企业,支持医药、物流、保障房、轨交、水务等民生保障工程的建设。助力华建集团完成9.47亿元定向增发,与发行人同抗疫、共担当;向上海市黄浦区等地区各类慈善组织捐赠公益基金和援助物资。
上海农商银行在疫情出现后,迅速召集“火种部队”驻守行内,保障金融服务平稳有序;出台了20项普惠金融举措、设置200亿专项纾困资金、100亿元医护等一线人员专项消费信贷额度、100亿元市区两级保供企业专项融资额度,上线“战疫直通车”服务,目前扫码客户突破1700家,意向总授信金额近80亿元,守护企业“生命线”,助力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百米”。
生产运营不停歇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是临港集团这段时间工作的真实写照。奋战八天八夜,保证了临港方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运行20天以来,为患者提供了“热水热饭热被窝和一个干净整洁环境”,每天还承担着将近4000名医护人员吃住行等保障工作。目前,临港方舱医院运行情况总体平稳。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重点复工企业,自4月18日压力测试启动以来,上汽集团临港基地全面摸排了复工复产难点和堵点,排摸400多家供应商,对供应商产能、库存、原材料等进行全面摸底,截至4月23日,已经有包括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个品牌在内的700多辆整车下线,满足国内及出口的订单需求。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石。3月疫情以来,上海电气参与浦东、嘉定等区方舱医院电力、医疗设施配套建设,提供3.2万平米建筑作为防疫隔离点,承担全市8个集中隔离场所电梯应急维保服务;疫情期间,下属38家重点企业近400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持续坚持闭环生产。
“运粮队”、“金融人”、“建设者”…… 他们是这场攻坚战中,顶得住的国企“担当”。这些守“沪”者有自己的家,他们也有自己的牵挂。而现在,他们依旧坚守岗位。致敬每一位坚守者。
来源: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