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推动“三高一优”,落实“五个一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发布日期:2025-02-14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为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上海国资国企聚焦改革重点难点,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涌现出了一批生动的实践案例。近期,“上海国资”新媒体平台将在“聚焦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栏中陆续推出“改革实践”系列报道,本期聚焦:上海建工推动“三高一优”,落实“五个一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前身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1994年整体改制为集团型企业,2011年完成整体上市。近年来,上海建工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2023年新签合同额43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046亿元,已连续九年位列《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前10,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图1.jpg

 

主要做法

 

上海建工把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落实科技创新“三高一优”要求,推动 “五个一批”重点任务。

加强顶层设计,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成立上海建工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制定集团“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每年编制科技工作要点、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开展科技创新评价,推进规划实施落地。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工程、聚焦世界建造技术前沿,找准科研攻关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围绕基础研究、研究开发、集成示范、管理和信息、标准图书等9大类,把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五个一批”重点任务转化为科研项目立项清单进行布局推进,研发费用逐年递增。

推动协同创新,建设高能级的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影响力”。将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立的“工程研究总院”更名升级为“中央研究院”,由原来围绕传统施工主业开展科研工作,拓展为“推动数字赋能主责主业,助力新兴技术储备发展,培育种子工程未来工程”,与15家子公司研究院形成体系协同、分工协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原有国家、省市级多元化研发平台的基础上,筹建建筑工程智能建造与机器人、建筑遗产保护传承与数字化应用、环保装备研发与集成创新等创新平台,建设天津市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

图2.jpg

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

 

加快融合创新,推进高效率的产业融合。

统筹一批创新技术应用,体现“标志性”。加强17大类近百项通用技术以及30余项专有创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服务,包括超高层建造、桥梁设计施工、装配式建筑、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例如,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厂房领域,攻克了超高等级抗微振动结构高精度施工、超高等级洁净区外围护体系工业化安装等关键难题,形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房高效精益建造成套技术,支撑了国家先进制造业和上海先导产业发展。

攻坚一批创新技术突破,掌握“杀手锏”。围绕绿色低碳、数字建造、风险智能监控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例如,在被誉为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大型邮轮建造领域,构建了国内首个大型邮轮内装工程工艺模型数据库,突破了大型邮轮内装工程设计建造技术体系的行业壁垒;研发了虚拟设计评审、虚拟电缆自动敷设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管系100%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化安装,为参建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工试航创造条件,并顺利承接了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施工任务。

图3.jpg

深度参与国产大型邮轮建造

 

储备一批前沿创新技术,形成“核爆点”。聚焦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空间开展长期深入研发。例如,在先进核能领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对接国家战略,率先对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其建造技术进行研究,在甘肃建成世界首台2兆瓦钍基熔盐堆实验堆,并将继续开展研究堆、示范堆以及商用堆关键技术攻关。

打造一批建筑机器人,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建筑全生命周期成体系、成规模打造上海建工建筑机器人方阵,初步形成套筒智能灌浆机器人、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智能加工机器人等50余个具有典型应用场景的《上海建工建筑机器人技术应用目录》,持续迭代升级,做强10款爆款产品。例如,研发的国内首款智能淋水机器人,只需4-6人,就能在7天内完成两栋20层的楼宇淋水试验,节约人工40%、缩短工期65%,目前已更新到第三代,完成超过27万平方米的检测面积。

图4.jpg

智能石材铺贴机器人助力沪苏湖高铁松江站建设

 

坚持开放创新,持续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打通科技人员的考核、晋升、培训和职业通道发展路径,实施创新人才“百千万”工程,培育百位技术领军人物、千名优秀技术带头人、万名面向项目一线的技术骨干。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产业链、生态圈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举办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华东六省一市土木建筑工程建造技术交流会等高规格会议论坛。

 

改革成效

 

创新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建工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一直名列前茅。形成包括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国家(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以及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研发平台。

创新成果保持领先。2023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31部;授权专利1197项,其中发明专利563项(含国际专利11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6项、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2项、省部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4项;获得省部级工程建设工法74项。

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5位国家级设计大师、29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60多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多位“上海工匠”等在内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