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市国资委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5-08-03

沪国资委办﹝2014﹞16号

 

关于印发《上海市国资委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委管单位、委托监管单位、各区县国资委、机关各处室:

现将《上海市国资委2014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1月20日

 

 

上海市国资委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上海市国资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把握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彻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定信心,主动改革,抢抓先机,勇于突破,以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统领,坚持市场化取向,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完善国资市场化监管体系,着力强化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努力当好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排头兵,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聚焦重点,分类实施,扎实推进《意见》落地

1、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组织到位,国资委和企业分别成立改革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联动推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季度企业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工作方案。责任到位,将《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的内容项目化,明确全年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落实责任部门,纳入工作考核。机制到位,建立改革联系点制度和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规范董事会试点企业配齐配强董事会成员。推进竞争类企业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目标模式稳步有序调整、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委派财务总监,监事会可设立审计和风险控制委员会。形成董事、监事工作指引,完善企业重大事项向国资委报告制度。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进企业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第三方经营人才评价机制,注重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企业深化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

3、实施长效激励约束。加快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体系。修订业绩考核办法因企制宜完善分类考核,进一步加大任期考核力度。制定竞争类企业中长期激励操作指引,明确条件和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探索中长期激励,同步建立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性机制。推进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试行专项奖励。推进创新人才激励和张江办法试点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4、推动国资有序流动。继续推进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研究优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用好上市公司资源,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启动国资流动平台项目,同步研究优化配套的股权管理制度规则。

5、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推动各项改革配套政策落地。落实空转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下放企业工资总额审批权限,推动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创新优化国有创投企业评估管理方式。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积极探索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特许经营、定价机制。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积极联合委办,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支撑环境,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瓶颈问题,减少对企业的非市场化要求,共同支持企业市场化发展。

二、明确目标,稳中求进,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6、落实“稳中求进、重在求进”总目标。按照“稳为基础、关键在进”的要求,在坚持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稳增长目标。要加快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加突出主业的发展水平和能级,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和管理提升,更加突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委管企业收入增长7%左右,力争效益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主业利润增长不低于利润总额增长水平。

7、完善稳增长防风险机制。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预算的分层管控,上半年推动企业层层分解落实稳增长目标。高度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强化以行业对标为基础的运行分析,结合对企业现金流、利润结构、或有负债等关键指标,以及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重大捐赠、重大资金活动等情况的动态监测,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稳增长和防控风险。

8、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分类推动重点企业落实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细化拓宽研发投入视同实现利润的内涵和领域,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用好30%国资收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企业产业化能级提升项目、研发平台项目和信息化平台项目,筛选评定新一批支持项目,跟踪落实第一、二批支持项目,确保项目按框架协议的要求推进实施。

三、优化布局,扩大开放,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9、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入分析市国资系统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状,加强战略引领,进一步明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途径及瓶颈,推进一批混合所有制经济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力度,充分利用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加快竞争类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探索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和中央企业、外地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融合发展。

10、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上半年制定并分解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加强战略管理,改进投资管理,推动国有资本集聚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资在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功能性保障性领域的比重提高到67%。加快调整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以及其他不符合上海未来发展要求的产业。支持企业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基础上,聚焦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力开展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动,实现相关多元发展。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11、推动企业参与重点区域开发和“走出去”发展。支持企业把握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加快开放发展。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临港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桃浦地区等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充分体现国资国企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服务企业、联动发展”直通车平台作用,强化企业需求导向,加强系统企业资源互动、产业协作,推动和服务企业组团“走出去”。上半年分解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国际化发展步伐。

四、转变职能,优化监管,切实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12、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出资人监管。加快转变职能,着力“管少管精管好”,一季度第一批下放取消11项、优化6项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到位,年内进一步优化审批事项和精简规范性文件,推动机关职能不断适应改革要求。加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法人治理、激励约束和风险控制等监管内容,积极探索章程管理、契约管理、目录管理、协同管理等监管方式。上半年梳理形成竞争类企业监管目录,加快完成分类监管制度框架内各项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和修改。修订完善公司章程,探索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公司章程条款。推进任期制企业目标责任书签约。

13、提升国资基础管理水平。优化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结构和功能,年内推进土地信息实时更新功能开发,完成《国资监管数据格式与规范》修订,开展监管业务底层数据研究,建立数据标准库。完善国资收益管理机制,探索推进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研究和创新国有产权管理的方式,提升产权交易市场服务能级。创新评估管理,优化资产评估程序管理、标准管理。进一步做好对委托监管单位的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的指导和监督。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不断提升机关队伍能力和水平,强化“在服务中促进监管,在监管中提升服务”的理念,优化工作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14、加强基础性系统性研究。坚持任务导向、需求导向、瓶颈导向,加强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等改革重点工作的基础性研究。着手研究能够反映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战略新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15、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

五、提升管理,有效管控,不断夯实改革发展基础

16、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推进企业开展管理对标,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组织流程,继续抓好管理提升,切实转变经营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升级。以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为起点,推动国有企业探索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试点企业信息披露清单、信息报告清单、操作规则。强化内审指导和审计整改,推进企业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推进资金、土地等集约化管理,促进企业优化集团管控体系。

17、推动企业以信息化提升整体竞争力。着眼于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创新商业模式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年内研究分类纳入专项考核,同时大力支持和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上半年完成首批示范工程验收。着眼于强化企业集中管控,以财务信息化为核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与风险预警、内控建设联动,提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科技”建设水平。着眼于提升整体国资监管效率,推进国资系统工作专网建设,提高国资系统内数据传输利用的安全性、便捷性、及时性。

六、关注民生,有效保障,全力维护和谐发展局面

18、推动国有资本发挥更大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国有资本在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国有企业在城市运行、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国资系统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让职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困难职工帮困托底机制,重点关注一线和低收入职工收入增长。统筹岗位资源,开展就业帮扶,做好改制重组中职工安置分流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19、确保安全稳定局面。指导、督促企业按计划开展2014年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鼓励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督促企业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认真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更加注重初信初访快速规范办理,逐步推进信访事项网上办理,推进矛盾的源头化解,开展“案结事明促案结事了”等专项工作,推动复杂矛盾的化解缓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