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科)的前身是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2001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开始向科技型现代咨询服务企业转型。转企以后,上海建科坚持践行“以最新的建筑科学成果为上海和全国城乡建设服务”的使命,抓住建筑科技日新月异和建筑产业迅猛发展的市场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服务,实现了稳步高速发展。
作为一家智力密集型咨询服务企业,上海建科始终通过体制的改革转换,机制的不断创新,持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2015年,上海建科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精神,积极谋划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集团层面整体实现混合所有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及激励约束机制;实现IPO整体上市”的“三步走”改革方案。2017年,上海建科引入国有、民营战略投资者,全面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成为本市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单。
突破改革重点难点
随着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实施,上海建科通过着力突破“三步走”改革方案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内部治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整体上市,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绘好深化改革“施工图”。围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系统谋划改革路径和举措,形成推进改革的“施工图”,明确国有股权划转、清理子公司经营团队岗位股、剥离不符合上市条件的相关资产、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股份制改造、职业经理人改革和实施骨干员工持股等二十余项关键任务和时间节点,为有序推进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攻克深化改革“硬堡垒”。针对股份制改革、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员工持股试点等重点难点任务,细化百余项具体任务,仅在2020年内就全面完成2次国有股权划转、资产清理剥离转让、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尽职调查等大量基础工作,如期完成股份制改造,顺利进入上市辅导期。
在推进经营班子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上缺少与上海建科同类型的对标企业,在设计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时,充分体现行业领先和挑战性要求,从战略引领、发展质量和价值提升等角度,设置差异化考核目标,建立责任传递机制,激发职业经理人干事创业的激情。
为实现企业发展与骨干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上海建科积极推进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在前期大量调研、内部沟通和人员估算基础上,拟定员工持股管理办法和相关协议等28个文件。
练好企业发展“真内功”。以上市公司规范要求为指引,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引入独立董事,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有机结合,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党委“前置讨论”程序,促进企业规范运行。通过梳理业务和项目情况,规范业务类型,推进业务财务融合。优化项目运营管理方式,建立以集团统筹监管、子公司管理执行和项目为基础的三级业务管理体系,规范运营管理和财务管控,提升经营成效和价值创造。2021年6月底,上海建科正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向改革要活力动力
持续深化改革为上海建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集团管理层、科研技术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通过持续优化调整主业结构,积极拓展市场地域领域,实现主业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实现稳中快进。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其中服务业收入占比90%,净利润3亿元,新签合同额41.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快进,均创历史新高,提质增效取得较好成效。
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聚焦专业技术服务,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检测检验等核心主业,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城市更新、环境咨询等产业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拓展服务的行业和领域范围,向公路、桥梁、隧道、机场、铁路、水利等非房屋建筑领域和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全过程拓展。通过收购北京奥来检测公司、天津工程咨询公司、湖北君邦环境公司,拓展全国重点战略区域,形成以长三角为中心,以京津冀、西南、长江中游和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辐射若干重要城市的“1+4+X”的市场发展格局。近年来,通过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应用,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将防坠安全器制造工厂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智能化标杆企业,工程咨询、检测检验等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低碳绿色、安全韧性、智慧健康等技术方向,重点发展工程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更新与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等八大技术领域,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十三五”以来,共新开科研项目478项,完成科研成果326项,获得部市级科技奖项7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53项,申请专利374项,获得授权221项。还积极参与行业科技工作,牵头或参与编制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市科委和市住建委等部门的“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功牵头3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9项课题,参与课题40余项,在地方院所和企业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