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即将收官之际,上海建工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23位;并继续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9位。2019年,其营业收入达到2054.97亿元,同比增长20.49%;净利润为39.3亿元,同比增长41.38%,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谈及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认为,“找准企业自身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徐征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按照立足上海、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中,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链合力,不断实现机会升级、能力升级、挑战升级,成为了当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对接大战略
从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建设,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成为了上海建工迈向全国的“灯塔”,又在其中茁壮成长。徐征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建工踩准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每个步伐。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后,上海建工成立了对接临港新片区指挥部,承建了新片区众多重大工程,总包类项目多达70个,包括上海天文馆、两港大道、冰雪世界、临港科技创新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等。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建工与嘉兴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嘉城集团合资设立上嘉建设有限公司。目前,已实现长三角27个城市全覆盖,在建工程1400多个;同时,苏浙皖三省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签合同额达到550亿元,同比增长29%。
徐征认为,“‘守摊子’不如‘闯路子’。”因此,除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上海建工还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引下,上海建工在华南地区深耕、精营、细作,市场拓展从一个项目、进入一座城市,到扩张整个区域;又围绕新型总承包模式,把经营触角延伸至城市更新、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等领域。相继建造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珠海海绵城市项目、深圳技术大学等重大工程,华南地区规模产值已达到300亿元。
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上海建工在京津冀区域成立了独立法人单位,高效开展经营业务;同时发挥“集团军”优势,集中资源承接项目,打造从设计咨询到建筑安装的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模式。承建天津陆家嘴广场、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雄安新区容城环境整治提升EPC项目、雄安新区容易线和启动区“两横四纵”等工程。
今年7月,海南区域总部在海口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上海建工正式融入和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集团旗下投资公司、总承包部、市政总院等10余家子公司进驻海南,在建项目分布在海口、儋州、三亚、万宁、陵水、琼海等地,包括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海口白驹大道改造及东延长线景观绿化、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路网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施工。
深耕全国市场的同时,上海建工还积极走向海外。在42个国家或地区承建项目,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36个,包括柬埔寨、尼泊尔、东帝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
培育大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建工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扎根当地。“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需要时刻关注需求变化,培育新优势。”徐征介绍,“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从单兵单个业务板块“抢滩登陆”发展到了集团军“立体作战”,全产业链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据介绍,上海建工旗下“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协同联动,提供高效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五大新兴业务蓬勃发展,积极服务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五大事业群+五大新兴业务”,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其中,五大新兴业务更是成为助力上海建工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更新业务确定领先地位。文保历保建筑上海四行仓库、和平饭店、上海音乐厅、大世界修缮等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典范,老旧住房春阳里、承兴里石库门以“留改”模式改建,商业建筑百联世茂、第一八佰伴等实现焕新升级。南京科举博物馆、南昌万寿宫、百年济南成丰面粉厂保护性加固修缮等项目,推动上海建工“城市更新专家品牌”走向全国。此外,上海建工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小型化拆除机器人,在国内首例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置换工程——锦沧文华改建项目投入使用。目前,上海建工参投的城市更新基金规模已超过50亿元。
水利水务业务规模持续提升。设计了上海首座全新“全流程”水厂落地临港新片区;参建的白龙港、石洞口、泰和等一批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基本建成;100%股权收购浙江水电建筑公司;建成“苏四期”堤防改造工程以及苏州河深隧试验段云岭西项目119幅超深地墙等。
环境工程实现全领域覆盖。中标上海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桃浦603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完成大面积整体土壤改良,创下多个全国之最;在崇明东滩有效抑制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生长,复壮土著植物种群;在长三角路演中心,使超劣Ⅴ类水体大幅净化等。
数字化工业化建造有新突破。在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北横通道、S7公路、龙东大道等预制装配式桥梁高架工程整体装配率高达95%;“苏四期”实现上海首次预制化、艺术化防汛墙的大规模应用;国内首座、最长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先后落户上海桃浦和福建泉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双曲面异形吊顶,采用装饰业界面积最大的全过程数字化建造技术,仅用3个月便呈现出“如意祥云”的极致效果;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提升改造实现了设备管线的模块化、机械化、智能化安装;西湖大学和中华鲟二期工程开展了全生命周期BIM实践。
建筑服务业不断丰富发展内涵。不断探索“互联网+产业服务”新模式,“营造商”平台撮合交易突破千亿元;西湖大学、上海国际财富中心等项目试点启用智慧无人仓;自主研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成功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中心大厦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医院建筑智慧运维技术”,实现智慧运维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已应用在东方医院改扩建项目中。
据介绍,2019年,五大新兴业务对上海建工效益提升的贡献已经开始显现:五大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达到550亿元,水利水务和环境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双双突破百亿。
搭建大平台
作为一个传统的建筑企业,上海建工的业务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的增长率更高,营收增长20%以上,利润增长40%以上。徐征认为,除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培育新兴业务,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还得益于将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放在了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
“走得深,走得实,如何走得稳?品质与人才是核心。”徐征表示,保障企业转型发展、推进全国化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是第一动力。对此,近年来,上海建工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盘活积聚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同时还坚持走“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之路,打开高附加值服务的“生态空间”。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建工倡导“以亩产论英雄”,让有作为者有地位、有贡献者有获得。近年来,相继实施领导干部激励基金计划、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计划、核心员工持股计划、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SCG-E”人才培养计划、核心员工中长期激励计划、青年人才公寓等,不断强化人才机制创新导向,使企业与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通过在机制上不断的优化,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经营层骨干以及员工的积极性,市场的拓展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徐征说。
在队伍结构调整方面,上海建工正从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和管理密集型转变,储备了大量人才。目前共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国家级设计大师,拥有24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200多名博士,具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员工超过3100位。
此外,上海建工还力争打造行业最具科创能力和市场感召力企业。“通过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把研究重点放在‘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上,既支撑了集团重大工程建设,也适应了行业新时期科技发展需要。”徐征介绍,目前,上海建工已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工程装备、建筑构件、钢结构等3个产业化基地,着力打造基于BIM和人工智能的建筑设计、建造、运维全过程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平台化服务模式。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个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评价中,上海建工以94.5分的成绩位列全国153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第17名、土木建筑业第2名、上海市第3名。2019年研发费用达62.2亿元。
最后,徐征透露,上海建工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我们将聚焦能力建设,更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希望上海建工能够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健康。”(来源:2020年11月15日 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