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共律,上海国际集团发起沪滇非遗文化的“拾音之旅”

发布日期:2023-01-05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上海国际集团下属上海国资经营公司自2019年发起文化遗美走访活动,通过走访拍摄、艺术品定制开发、公开展览等体系化探索与扶持,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既促进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又扶助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激扬时代活力,发现文化遗美、推动地区新生。

 

碰撞:推动文化的山海相逢

昆剧源自“南戏”,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而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缩影,已成为继“云南映象”之后的一张以声乐为主的云南民族文化精品名片,标志着“坡芽文化”品牌又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和新起点,未来发展也亟待细致谋划。

历经几个月的走访调研,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现现阶段的坡芽歌书与昆剧过去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相似之处,昆剧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存在着发展掣肘的问题。明朝时,魏良辅发现了南曲的缺陷后,立足南曲,吸取北曲长处,“研磨”出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水磨腔”,收获了大批“粉丝拥趸”,至此开启了昆剧的辉煌历程。

受到这样的启发,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起了文化遗美“拾音之旅”,为昆剧和坡芽歌书“牵线搭桥”,把昆剧作为一种参考样本,使得坡芽歌书在与昆剧的“山海相逢”中碰撞出新思路,促使云南的农耕文化与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迸发创造激情,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携手讲述新故事、焕发新活力。这次碰撞交流的机会,真切地让坡芽歌书获得更多先进经验与创新模式,为日后坡芽歌书的深化发展埋下伏笔。

640.jpeg

融合:共寻文化的精神底色

坡芽歌书和昆剧除了在历史进程、曲词韵味、文化符号和音律唱腔上的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滋生于普罗大众的劳动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之中,虽然各具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是根源上却是相通的,两者均是创作者对生活价值的表达。

探索到两者根源上的相融,上海国资经营公司更好地为非遗文化注入创新基因,推动相容共促,以文化自信自强提升民众内心愉悦度、提升获得感,让民众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冶炼现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获得升华,进而以文化自信激发内生动能。

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在文化遗美走访过程中,紧抓“交流”和“创新”两个重要概念,做好声音的收录工作,依次拾取了坡芽歌书原生态无伴奏的天籁之音以及昆剧《牡丹亭》中《皂罗袍》的经典唱段,在上海昆剧团、坡芽歌书合唱团以及专业编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支全新的编曲,融合了坡芽歌书和昆剧的核心音乐元素,促使两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现首次合作,合奏出沪滇文化的“同音共律”。

640-2.jpeg

跨界:焕发文化的新生活力

推动“跨界创新”,是近年来各界的共识。坡芽歌书也在努力探索传承发展的第二曲线,富宁县将坡芽歌书的歌词曲调编入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编创相对顺口且容易学唱的山歌,为坡芽歌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近四年来,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坚持不懈走在非遗保护的第一线,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进行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当地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助力结对村——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出水寨村成功脱贫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聚焦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演奏出结对帮扶的振兴序曲。

这次的文化遗美“拾音之旅”和创新编曲实验,是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促动沪滇文化对话的开始。在发现美、传播美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激发文化振兴力量,构筑文化高地,促使沪滇两地文化的交相辉映,彰显出各自的神韵魅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提升发展软实力,让古老的非遗瑰宝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让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国风、东方韵。

非遗文化,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凝聚着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也丰富和滋养着他们的精神需求,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彼此的共同心声,同音共律、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