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上海国盛集团国企“下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发布日期:2021-06-04 信息来源:上海国盛集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既定方向。如何盘活上海郊区的大量闲置资源,推动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下乡”,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作为上海国资运营平台的国盛集团一直在探索。

以长三角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为引擎,上海国盛集团通过“党建+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运作路径,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从点上“盆景”加快变成面上“风景”。

自住一套出租一套 集中居住让农民当房东 

在金山区吕巷镇的白龙湖边,外表酷似联排别墅的和平里农民集中居住点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这个集中居住点一期的4栋建筑已实现结构封顶。再过不久,60户农民就将搬进新居,实现生活品质的跃升。

和平里农民集中居住项目规划总面积逾7万平方米,计划分5期建设。通过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上海国盛集团撬动了4500万元政策性金融贷款,缓解了财政前期投入压力及村民自筹资金负担。按照协议,村民将宅基地交还村集体后,只要出资40万元,就可获得两套住宅。一期计划安置的60户村民,很多人选择“自住一套,出租一套”,在国盛的帮助下获得稳定的房租收入。

“乡村振兴不能过于倚重公共资金投入,国资运营平台必须主动担负起国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党建+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运作路径。”上海国盛集团董事长寿伟光说。

盘活闲置资源 帮助农户持续增收有门道

与集中居住相对应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的空间资源。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帮助农户完善持续增收机制,需要国企在中间发挥市场化的纽带作用。

国盛旗下的上海思尔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帮助吕巷镇和平村村民装修改造闲置房屋,开设休闲茶室,让村民在家门口“再就业”。

改造后的农民房屋,除了茶室,还可以做餐厅、农产品直播间等。

现在和平村村民有三条增收路径,可以通过宅基地和房屋指标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获分红,也可以出租房屋收租金,还可以在家门口就业领取薪金。通过这三条途径,预计每户村民每年可平均增收5万元到7万元。

引来“源头活水” 向乡村导入产业和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国有资本在其中,可以发挥关键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作为上海的“水果之乡”,吕巷镇的乡村振兴要做好水果这篇大文章。通过上海国盛集团的穿针引线,从事农业科技的上海思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择落户在吕巷镇和平村的滨河步行街上。

“现在国内草莓产业,很多用的还是日韩种苗。我们通过高校成果转化,来选育推广优质的国产草莓种苗。” 思莓科技销售总监肖键说,这一项目以浙江平湖为高端种苗研发基地,安徽长丰为种植基地,上海金山为营销展示平台,在长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式的草莓产业链闭环。

“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引导性基金或单纯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国盛发起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是一个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战略性平台。”寿伟光说,基金不但撬动了社会资本,其下设的产业运营公司思尔腾科技,参与乡村振兴的全链条活动,向乡村持续导入各种产业和人才资源。像思莓科技,就是思尔腾科技的投资项目之一。

没有人才的支撑和产业的兴旺,乡村振兴就容易陷入“样板打造易,持续发展难、复制推广更难”的局面。作为国资运营平台,国盛将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列为企业五大发展目标之一。通过国资的带动、市场化的路径,引领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搞 “大合唱”,增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来源:上海国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