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牌灯泡、“华生”牌台扇,民族工业的国货之光

发布日期:2022-11-07 信息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市国资委党委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新民晚报社等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进国企——上海国资系统红色资源挖掘传播与开发”活动,深入挖掘上海国资国企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讲好上海国企发展中的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这一期我们精选了上海仪电和上海联社选送的2个红色物件,分别是“亚”牌灯泡和“华生”牌台扇,这些产品见证了民族制造业的发展和上海国资国企人改革发展的步伐。

“亚”牌灯泡——传承百年的国货之“光”

红色物件: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只白炽灯泡

红色基因传承者:上海仪电

红色物件年代:1921年

红色物件印迹:传承百年的国货之“光”

1882年,上海南京路亮起中国第一盏“洋电灯”,引来围观人群长达数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实业救国的思潮高涨,爱国人士纷纷奔走呼号投身实业。胡西园先生从青年时代起便矢志投身国产电灯泡制造,历尽艰辛,终于在1921年研制出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只白炽灯泡,打破了“洋灯”一统中国照明市场近四十年的格局,振奋了民族企业家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440.png 

1923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以下简称亚浦耳厂)正式登记创立。“亚浦耳”自诞生便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亚”和“浦”分别取自于当时风靡市场的两大“洋灯”品牌,“亚司令”和“飞利浦”,“亚”、“浦”两字贯跨两大品牌的首尾,有揽跨超越之意,“耳”则表达了要执电灯泡行业之牛耳。“亚浦耳”灯泡带着振兴民族工业、振兴国货的“使命”角逐在“洋灯”林立的照明市场中,厮杀惨烈,却因质优价廉最终脱颖而出。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457.png

“亚浦耳”商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西园先生以亚浦耳厂名义与爱国人士组织发起“国货维持会”,为振兴民族工业、提倡国货奔走。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530.png

1933年亚浦耳全体职工纪念建厂十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亚浦耳厂经过6年私营,于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实现飞速发展,亚浦耳产品成为“国货之光”,引领着我国照明行业的发展方向。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606.png

七十年代上海亚明灯泡厂辽阳路厂门

期间,“亚浦耳”牌变更为“亚”字牌,厂名变更为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旗下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624.png 

“亚”字牌商标

循着第一只白炽灯泡之光,近百年来,从“亚浦耳”到“亚”字牌,从亚浦耳厂到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一代代亚浦耳精神的传承者,始终坚定地坚守着、践行着振兴民族工业、振兴国货的初心和使命,“亚”字牌作为中国照明行业的航向标和民族工业的情怀依托,正在新时代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百年风雨中的上海制造  坚持传承自强精神

红色物件:华生牌铜台扇

红色基因传承者:上海新集体经济合作联社

红色物件年代:1943年产

红色物件印迹:上海人关于电风扇的“一代回忆”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648.png

 1916年,在上海裕康洋行做账房的江苏镇江人杨济川对西方机电产品悉心研究,在白铁店、铜匠铺、翻砂作坊的敲敲打打下,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扇。杨济川与人合资在上海的北四川路(现名四川北路)横浜桥开设了华生电器制造厂,雇了六、七名工人起步生产,经努力发展,1924年已有拥有厂房四十多间,冲床百余台,当时注册了“华生”商标,是较早在政府注册的电器类商标,以“华生”为商标正式批量进入市场,与当时美国“GE”品牌争锋。

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国人。上海爆发了群众性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并席卷全国,国人开始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而“华生”电扇在各地国货展览中频频亮相,声誉大起,销路逐步扩大到内地和南洋群岛一带,被当时的广大华侨视为民族工业的代表产品,乐于使用推广。至1935年,“华生”进入全盛时期,年生产电风扇3万余台,挤走了美国通用公司的GE品牌、日本的三菱电机,中国人引以为荣。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708.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712.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02714.png

 老上海的记忆中,华生电风扇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作为上海轻工制作的“老牌”、“名牌”,其产品曾在繁华的南京路中百一店商店玻璃橱窗里连续转了一年多,天天更换绑在风罩上随风飞舞的彩色纸带,纸带上标注已日夜旋转的天数,此举当时轰动整个上海滩,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生电器厂由于战火蔓延、厂址处于交战区,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不得不内迁至汉口、重庆,而留在上海的厂房设备均遭战火破坏,损失惨重。直至抗战胜利后,华生电器厂内迁部分的设备才从重庆回到上海的新厂址。

解放后,“华生”获得新生,在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业鼎立扶助的政策下,华生电器厂扭转亏损局面,获得盈利,呈现发展趋势。1980年以华生电扇厂为主体成立上海华生电器总厂,下属有十二家分厂,职工增至7000多人,“华生牌”电风扇产量增至50万台,80年代两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还扩展生产脱排油烟机、电饭锅、吸尘器、多功能食品加工器、真空包装机、电熨斗等系列家电产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