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 第12期

发布日期:2024-04-03 信息来源:市国资委
  • 上海国资


  • 第12期

     

     

     

     

     

    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 国 有 资 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办公室                               2024年4月2日

     

    l  金融工作

    普惠金融推进月启动

    上海金融国企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随着普惠金融推进月帷幕拉开,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全方位宣传普惠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写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

    浦发银行积极开展政、银、保、企四方对接,主动提供多元化、价格适宜、条款易懂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普惠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覆盖面。为提高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浦发银行已向市场推出普惠+小微客户伙伴银行服务举措,包括推出线上e、孵化贷、科技快速贷等金融产品;打造投贷联动、信保联动、债股联动、债保联动等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减费让利等,致力打造综合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普惠新生态。特别是在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方面,浦发银行围绕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陪伴企业共成长。

    上海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场景,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打造小微快贷产品体系,满足小微企业多方位信贷需求。目前已打造涵盖担保快贷、抵押快贷、场景快贷、信用快贷四大产品线,基于电子服务渠道,提供全线上、一站式的融资平台,形成标准化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与作业能效。同时,整合各级政府、国有担保公司、特色创意园区等优势资源,搭建合作生态体系,共同服务广大小微客群。通过整合政府政策优势、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优势、园区信息优势、银行资金和专业优势,凝聚服务小微企业合力。此前,上海银行已正式发布惠相伴普惠金融服务品牌,推出上行惠相伴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更深程度的数字化赋能,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不止于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结合正在开展的上海银行业保险业万企千亿行动暨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要求,加强与市工商联等组织以及各商会、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普及金融知识、宣传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上海农商银行在园区、社区、楼宇、乡镇以及营业网点等场所举办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收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并广泛介绍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特色产品、服务创新以及小微企业融资案例,帮助客户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上海农商银行还将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服务优势,通过丰富的普惠金融产品矩阵,为不同主体类型、经营特征、发展阶段的客户提供产品多、价格优、速度快、服务强、配套全的金融服务,甚至是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实惠。(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

     

    l  国企之窗

    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研发打造建筑机器人产品方阵

    建筑工地来了“新鲁班”

    上海建工研发和应用的建筑机器人已达40多种,坚持独立自主研发,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未来上海建工将拥有超过50个机器人组成的产品方阵,让建筑机器人适配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好为工程建设赋能。

    “第一实验室”就在施工现场

    建筑机器人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应用,持续创新力也来自实践应用。上海建工的建筑机器人注重在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多机协同、人机协作上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以执行取代协助为重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在高风险、高强度、高重复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并向工具化、标准化、小型化方向延伸。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技术逻辑是,要在机器人自学能力上下功夫、持续提升,让其真真正正成为一个“聪明的机器”。

    一台台建筑机器人从图纸变成实体,经历着复杂且精密的工业流程。产品开发前期,工程师们测试样机、验证产品、程序调试,再经过实验室检测、运行、应用测试等阶段。这些重要关卡都顺利通过后,机器人样机就算生产完毕,设计可以固化下来,进入到一线操作以及量产阶段。因为,与其他行业的智能机器人有所差别,建筑机器人的“第一实验室”就是施工现场。

    增添解放双手的新力量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建筑业有着相当漫长的产业链,以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到现场施工建造,再到建成后的运维,最后到拆除与废料处理,都是建筑行业的覆盖范围。

    在智能建造工程师看来,建筑机器人这一产品本身有着多重含义。当下大众通常谈到的建筑机器人,主要是指在建造现场施工与运维中发挥作用的机器人,例如放样机器人、砌砖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这类建筑机器人早已被业内视为未来赛道的明星。

    上海建工研发的智能管片抹平机器人,用“巧手加工”使地铁管片混凝土外观更加光滑平整,可以节省一半的劳动力成本,让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10%。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都用到了经过这个机器人加工的管片。

    国内首台具有实用性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像是一台小型龙门架,可以自动横向、竖向移动定位焊点。在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和浦东机场南区地下工程成功上岗,焊接效率提高30%

    超大墙面板块半自动安装机器人,走步、托举、调向、定位、安装一气呵成,大型墙面板块的安装效率提高60%

    地铁维保界“焊接小能手”是一款自动焊接机器人,用激光自动寻位系统,全断面焊接隧道内钢环加固横缝,达到治理隧道收敛变形的效果。它在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隧道结构整治工程上岗期间,使焊接时间缩短25%,运维效率显著提升。

    为产业发展筑牢“护城河”“防火墙”

    有了技术的加持,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迭代升级,一个个传统的“施工现场”变身为充满智慧科技的“建造工厂”。第一变,是生产关系的变,过去的建设者在机器人的协同下变成了“监工”,能够更加轻松、快捷地完成后续工作;第二变,是技术逻辑的变,建筑机器人完成了建筑业底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第三变,是生产模式的变,影响了建筑业本身的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蜕变,成为建筑业创新的驱动力。

    通过科技力量为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和价值,智能建造客观上也起到了价值重新发现的效果,这将成为上海建工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独创性研发、开放合作理念,上海建工的建筑机器人系列有望成为建筑行业的撒手锏,为产业发展筑牢“护城河”“防火墙”。(上海建工)

     

    上实集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如何把中药产业融入创新格局,培育中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上实集团旗下上海医药各相关主体持续探索实践,全产业链焕活中药发展。

    创新研发

    中药研究所依托改良型新药研发平台和数字化患者管理平台开展研发、研究。成立五年来,发表SCI论文、中国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近40项,授权专利12项;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市级课题7项。

    上药国风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合作,各项研究成果陆续在多家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养心氏片循证医学证据逐步完善,已进入十多项临床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药好护士与国家科技部开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成药尪痹片技术改造”“以林下山参为核心的人参中药材大品种开发”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首次建立了林下山参专属性质量标准,填补了相关标准空白与不足。

    上药中华“龙虎人丹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肝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PCT美国专利在202310月成功授权,为日后龙虎人丹新适应症拓展海外市场提前布局。

    数字溯源

    数字化技术是赋能药材高质量全流程溯源的“一剂良方”。上药药材运用“5G+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技术,打造引领行业的中药全产业链追溯信息化平台,实现“从田头到口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该案例荣获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高峰论坛优秀应用场景奖,其与中国移动联合申报的《基于5G+区块链技术的中药饮片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更获工信部“绽放杯”5G +医疗健康专题赛一等奖。

    数智生产

    上药杏灵华青路生产基地从数字中药CMC及系统设计的理念出发,结合精益六西格玛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上药杏灵数智精益制造平台”。该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为核心,实现提高药品质量、增加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消耗、减少三废排放、降低质量风险和测管控信一体化六大价值,构建中药药厂卓越制造体系,开发新型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中药智造灯塔工厂,上药杏灵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名单。

    上药青春宝智慧药厂采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和浙江大学药学院共同研发的中药智能制造成套技术,建立中药智能制造平台,在中药前处理和中药提取中的智能应用及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对加快中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上药青春宝获评浙江省药监局首批“黑匣子”试点企业、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单位、“中药先进制造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授牌等。

    胡庆余堂数字化车间项目通过对关键生产设备、公用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关键工序机器换人;建立生产SCADAMESWMS系统,实现生产设备采集和监控;通过生产计划执行、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智能仓储管理,应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设备、能源、安全等信息化管理子系统,与企业ERP高效协同与集成,建成智慧生产管理统一共享平台。202312月,公司获评2023年杭州市“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

    当前,上实集团正在加快构建开源的创新生态圈,争当具有主导力的“链长”企业,发挥好产业贯通、支撑和带动作用。未来,上实集团将坚持科技赋能、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中药板块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产业升级,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上实集团)

     

    上海电气数字“黑科技”加持临港示范线

    上海电气下属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临港中运量T1示范线的建设中,应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以智慧和绿色理念推动临港交通发展,构筑起了临港城区交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为应对城市用地稀缺和交通密集问题,该项目以数字化磁标签作为虚拟轨道,以循迹自导向虚拟轨道胶轮电车车辆为载体,应用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控制方式的新型轨道化、数字化、智能化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即智能数字轨道交通系统(iDRT),同时综合运用精准感知和定位等技术,实现了以自动循迹、辅助运行、安全防护为主要特征的列车运行控制管理系统建设。

    T1示范线自滴水湖畔成功发车后,为iDRT系统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平台,打造了行业标杆,为推动国内外城市中运量交通更低碳、更安全提供了实践经验。

    由于其虚拟轨道和胶轮电车的设计,iDRT系统减少了传统轨道所需的基础设施,且胶轮电车比传统公交车更环保。iDRT系统容易进行扩展和调整,可灵活地适应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此外,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发挥创新技术在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潜力,为城市中运量交通提供了低碳高效的解决方案。(上海电气)

     

    联和投资公司下属联影医疗以产业价值驱动技术创新

    联和投资公司下属联影医疗加速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中不断实现技术自主突破。

    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多年来,联影医疗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从“0”“1”持续攻坚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设计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双轮驱动下,联影医疗推出了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100款产品。

    CT领域,联影医疗已实现主要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除了在64排及以下CT市场持续处于领先地位外,近年来,联影医疗先后推出了包括total-body pet-ct(2pet-ct)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640ct、一体化ct-linac等一批世界首创和中国首创产品,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产品和技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引领。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MR)领域,联影医疗也不断向高端市场突破,20228月,公司推出的行业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uMR Jupiter 5T,已获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通过,获得注册。

    公司产品也先后荣获近20项工业设计大奖,其中112数字光导pet-ct系统、全景动态扫描pet-ct uexplorer探索者分获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下,联影医疗也是实现了自身业绩的快速增长。

    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汇聚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为此联影集团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影智能)。依托联影集团高性能的软硬件技术平台与资源优势,联影智能已成为一家能够提供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的医疗AI企业,以AI赋能临床、科研及设备,覆盖院级管理、医疗创新生态、工作流优化、精准诊疗、个人健康管理等多个AI应用场景,以高端全维医疗AI创新,推动生命健康大同。

    近年来,联影智能持续聚焦影像诊断领域,在产品布局上持续延展、在产品深度上持续突破,以多病种、全流程、多模态、一体化为牵引,已推出10+AI平台,100+AI应用,其中40余款影像辅助诊断AI应用及神经、心脏、胸部、肿瘤四大一站式解决方案悉数亮相本届RSNA。以神经影像方案为例,针对基层重大危急重症脑卒中,联影智能AI可实现对危急患者的AI预警及分诊,同步基于颅内出血、脑缺血、脑灌注、头颈血管实现一站式AI影像智能分析,让多科室团队的沟通配合更高效,提高脑卒中救治效率。同时,亦可支持MRI模态的脑部AI影像诊断,助力脑疾病健康管理及脑科学前瞻研究。

    出海进一步加速,塑造行业新业态

    联影医疗近年来持续加大国际市场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并持续推动新一代产品加速出海,不断完善全球产品布局。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国内市场实现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25%。海外市场实现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9.7%,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到13.8%

    此外在产品商业化上,联影医疗在海外市场进展不断。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联影医疗已有43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其中12款产品通过了MDR认证,可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43款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准在美国销售,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

    面对国外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垄断和封锁,联影医疗始终坚持用自主创新作为破壁之道,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实现高端医疗设备的自主可控。(联和投资公司)

     

    分享: